第五章 总体布局

发布时间:2019-07-17 10:23
第一节 湿地公园范围
湿地公园规划区位于池北区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四至范围为:北
至圆池路,西至池北大街,东、南至规划建设的松花江大街沿线。公
园地理坐标为:东经 128°06′59 〞~ 128°08′16 〞,北纬 42°23′59 〞~
42°25′06 〞,规划总面积 244.43hm
2
,湿地总面积 136.59hm
2
,其中生
态保育区和恢复重建区面积共为 195.94hm
2
,占湿地公园总面积的
80.16%
第二节 湿地公园性质定位
一、湿地公园性质
展现我国其他地区少有分布的、长白山地区典型的落叶松、白桦
森林 沼泽湿地以及由苔草构成的草本沼泽湿地景观特征,保护由水
生、湿生、陆栖生物及其生境共同组成的湿地生态系统以及众多珍稀
濒危动植物,以维护和完善湿地生态功能为宗旨,以文化展示与体验
为突破,兼具湿地保护恢复、湿地文化展示、湿地生态休闲、湿地科
研、监测和宣教于一体的综合性国家级湿地公园。
二、湿地公园定位
1 、生态功能定位
46 吉林长白山碱水河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 2013-2018
生物多样性保护 —— 保护我国东北长白山区典型的沼泽性落叶
松林和长白落叶松、油桦、苔草沼泽群落以及包括水獭等国家重点保
护动物在内的众多保护物种等。
生态服务功能 —— 涵养松花江源头水源、固碳释氧、调节区域气
候、创造游憩场所等生态服务功能。
2 、服务功能定位
科普宣教 —— 着重开展湿地资源、湿地生态功能、湿地文化、湿
地景观等方面的宣教展示,普及湿地知识,拉近人与湿地的距离,提
升公众热爱湿地、保护湿地的意识。
科学研究 —— 开展湿地相关课题研究,针对湿地公园水环境、湿
地类型、湿地生物等方面进行监测,重点研究湿地公园内森林沼泽化
过程和退化湿地的生态系统恢复,充分发挥湿地公园的科研监测功
能。
生态休闲 —— 充分保护区域内湿地生境和生物资源的基础上,合
理开展湿地生态休闲活动,使其成为池北人民游憩放松的天然后花
园。
第三节 规划指导思想
以“保护优先、科学恢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为原则,以湿
地保护、恢复、利用等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为依据,以保护湿地生态功
能、维护湿地物种多样性为宗旨,通过自然恢复和适度干预相结合等
方式,保护和修复湿地生态系统。科学把握生态保护与利用之间的尺
47 吉林长白山碱水河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 2013-2018
度,最大限度保留湿地原生生态特征和自然风貌,发挥湿地调节气候、
净化水质、维护生物多样性、科研宣教、休闲娱乐等多项功能。使公
众在领略湿地自然风光、认识湿地的同时,提高湿地保护意识,提升
综合素养,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和环境的持续和谐发展。
第四节 规划原则
一、保护优先、科学恢复原则
以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维护湿地生态过程为
首要原则,同时结合湿地公园实际,吸收和运用国内外先进的湿地恢
复技术和措施,科学修复受损湿地。
二、合理利用、持续发展原则
在维护湿地系统生态平衡,保护湿地物种和生境的基础上,合理
开展科研、宣教及游览活动,发挥湿地的生态服务功能,使湿地保护
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互促进,实现湿地资源持续、综合利用。
三、协调发展、突出重点原则
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应与池北区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旅
游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交通发展规划等规划相衔接、相协调。
结合长白山地区开发和利用的总体思路,有针对性的确定湿地公园的
功能主题及各项建设内容,力求重点突出、特色鲜明。
四、统筹兼顾、合理布局原则
在湿地公园各项内容的建设过程中,充分利用现有的地形、地貌
和场区条件,因地制宜的布设各类项目。同时,正确处理湿地保护恢
48 吉林长白山碱水河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 2013-2018
复与合理利用、近期建设与远期利用的矛盾,兼顾和协调好经济、社
会和生态三大效益之间的关系。
五、贴近自然、以人为本原则
根据湿地公园不同群体的兴趣爱好和游览需要,在具体景观布
局、建筑设计和设施配备等方面,充分贯彻贴近自然、回归自然、互
动参与的理念,使公众置身于湿地公园内部时能够时时刻刻、真切地
感受到人文关怀。
六、注重特色、凸显文化原则
在保护和保持巩固现有景观资源特色的基础上,充分突出我国东
北湿地的自然生态特征和地域景观特色,结合长白山区地方历史人
文、民俗和文化等可利用资源,积极挖掘和打造国家湿地公园的生态
文化主题,彰显碱水河国家湿地公园的文化特色。
第五节 规划依据
一、法律法规
——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 1996 年)
——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1989 年)
——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2004 年)
——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 1998 年)
——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1996 年)
——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1998 年修正)
49 吉林长白山碱水河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 2013-2018
——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 1996 年)
—— 《中华人民共和国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 1996 年)
—— 《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办法(试行)》(林湿发 [2010]1 号)
—— 《湿地保护管理规定》( 2013 国家林业局令第 32 号)
—— 《吉林省湿地保护条例》( 2012 年)
二、国际公约和协定
—— 《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 1996 年)
—— 《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 1996 年)
—— 《中日保护候鸟及其栖息环境的协定》( 1996 年)
—— 《中澳保护候鸟及其栖息环境的协定》( 1996 年)
四、标准规范
—— 《国家湿地公园评估标准》( LY/T 1754—2008
—— 《国家湿地公园建设规范》( LY/T 1755—2008
——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工程总体设计标准》( LY/T
5126—2004
—— 《自然保护区工程项目建设标准(试行)》( LY/T 5131—2002
—— 《自然保护区工程设计规范》( LY/T5126—2004
—— 《湿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指标体系》( LY/T 1707—2007
—— 《公园设计规范》( CJJ48—92
—— 《湿地恢复工程项目建设标准(试行)》( 2007 年)
50 吉林长白山碱水河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 2013-2018
—— 《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导则》(林湿综字 [2010]7 号)
五、宏观政策
——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中发 [2003]9 号)
——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湿地保护管理的通知》(国办发 [2004]50
号)
——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 2011 2030 年)
—— 《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
—— 《国家林业局湿地保护管理中心 2013 年工作要点》( 2013 年)
六、相关规划、文件
—— 《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 2002 2030 年)》
—— 《全国湿地保护工程 十二五 实施规划》
—— 《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切实加强湿地保护管理的通知》
—— 《吉林省湿地保护规划》
—— 《吉林省旅游业发展 十二五 规划纲要》
—— 《长白山保护与开发总体规划( 2006-2020 )》
—— 《长白山保护开发区池北分区规划修编( 2009-2020 )》
—— 《长白山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2011-2020 )》
—— 《长白山保护开发区池北区绿地系统专项规划( 2011-2020 )》
—— 《长白山交通 十二五 发展规划》
—— 《长白山二道白河镇慢行交通系统规划》
51 吉林长白山碱水河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 2013-2018
—— 《长白山保护开发区池北区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2011-2020 )》
—— 《长白山保护开发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修编( 2011-2020 )》
—— 《长白山保护开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十二五 规划》
—— 《池北区政府工作报告( 2013 年)》
第六节 规划期限
吉林长白山碱水河湿地公园的规划期为 6 年,即 2013 年~ 2018
年,分近期和远期两个建设期,其中:近期 3 年,为 2013 年~ 2015
年;远期 3 年,为 2016 年~ 2018 年。
第七节 规划总目标与分期目标
一、总目标
通过湿地公园保护建设,保护碱水河现有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
功能,完善湿地生态特征;通过开展受损湿地生境恢复、植被恢复等
生态恢复工程,提升区域内动植物生存环境质量及适宜性,提高湿地
生物多样性;通过开展湿地科研监测活动,完善设施设备,提升工作
人员综合素养,提升公园监测管护能力,丰富科研产出成果;通过湿
地宣教馆及森林、灌木、草本沼泽等体验式湿地生境的模拟和营建,
配以多样化的宣传策略,最大程度地发挥国家湿地公园的科普宣教展
示功能,普及湿地生态文化知识,丰富区域生态旅游内涵;通过湿地
保护、恢复、科研、监测、宣教及合理利用之间的科学互动,充分发
挥湿地生态系统的多种功能和效益,促进区域湿地生态系统良性循
52 吉林长白山碱水河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 2013-2018
环,实现区域社会、经济、环境协调永续发展。
二、分期目标
1 、近期目标( 2013 年~ 2015 年)
构建较为完善的湿地公园保护管理体系,成立湿地公园管理机
构,配置专业管理人员,建立湿地管理站、点及各类监测点,基本完
成湿地保护管理基础设施和园区道路建设;积极实施各项栖息地生境
恢复、水系水质保护等系列工程,使湿地公园的生态功能得到较好发
挥;构建完善的湿地科普宣教、科研监测体系,初步开展宣教展示区、
合理利用区部分基础设施建设。
2 、远期目标( 2016 年~ 2018 年)
继续开展湿地保护与生态建设,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系统
稳定的湿地生态系统,栖息地生境得到明显改善,生态旅游合理开展;
打造湿地公园知名品牌,提升湿地公园生态建设示范效应,使湿地公
园成为吉林省重要的湿地文化展示平台、科普宣教示范基地、生态旅
游精品,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共进的生
态乐园。
第八节 功能分区
一、区划原则
湿地公园功能分区除按照《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导则》中有
关功能区划的要求之外,结合本区域内土地利用及景观风貌现状、湿
53 吉林长白山碱水河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 2013-2018
地公园定性及发展战略的同时,还应遵循以下区划原则:
1 )规划分区使应尽量尊重原有自然风貌,保持单元区域生态环
境和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2 )各分区主题功能明确,界限清晰,易于识别和管理;
3 )各分区在突出各自特点的同时,还应注重相互间的互动,即
独立又相连;
4 )各功能区内部规划对象的特性、工程措施的设置应与主题功
能及存在环境保持一致;
5) 规划分区应考虑不同层次游客的游览需求,妥善处理利用与
保护之间的关系;
6 )规划分区应在立足当前目标的同时,还应为日后发展留有余
地。
二、区划结果
基于以上区划原则,并从维护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保护生物
多样性、开展湿地科研监测、科普宣教和游览需求出发,确定湿地公
园分为五个功能区:湿地保育区、恢复重建区、宣教展示区、合理利
用区、管理服务区。各功能分区面积及具占湿地公园面积的比例见详
见表 5-1
5-1 吉林长白山碱水河国家湿地公园功能区面积一览表
序号 功能分区 面积( hm
2
) 占总面积比例( %
1 湿地保育区 84.56 34.59
2 恢复重建区 111.38 45.57
54 吉林长白山碱水河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 2013-2018
序号 功能分区 面积( hm
2
) 占总面积比例( %
3 宣教展示区 33.74 13.81
4 合理利用区 11.93 4.88
5 管理服务区 2.82 1.15
合计 244.43 84.56
第九节 公园分区建设目标与发展
一、湿地保育区
湿地保育区位于湿地公园东南部,包括碱水河右侧支流、森林沼
泽和草本沼泽,规划面积为 84.56hm
2
,占湿地公园总面积的 34.59%
本区域是湿地公园的重要生态敏感区域及水獭等国家重点保护物种
的栖息地,是整个湿地公园湿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和生态基质,也是湿
地公园内亟待保护的核心区域。
控制级别: 一级控制区,仅可开展物种保护、生态监测等必需的
保护管理活动,不得进行任何与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和管理无关的其他
活动。
区域内现状: 该区域生态环境状况较好,生物多样性比较丰富,
人为干扰活动很少,无常住人口,存在零星房屋建筑。
主要建设目标: 保护区域内水源水质,维护国家 级重点保护动
物水獭等珍稀半水生兽类栖息地生境,保护区内各类湿地不受人为活
动干扰破坏,维持健康良好的湿地生态系统。
主要建设思路: 采取严格的保护措施,最大程度地保护本区域内
湿地生态系统及其丰富的动植物多样性,保护珍稀鸟类栖息地,通过
55 吉林长白山碱水河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 2013-2018
整体封育保护和部分地段的景观、生态恢复,构建良好、连续的湿地
生态系统,展示湿地公园的自然性和原生性。
主要建设内容: 开展水质、水岸、野生动植物栖息地及湿地生态
文化等内容的保护工作,完善保护管理能力建设,规范相应人为准则,
设置水文、水质监测点,开展相关科研监测工作。
二、恢复重建区
恢复重建区主要包括湿地公园内碱水河干流河岸以西部分及两
个大型淡水养殖池与碱水河支流河道围合而成区域,主要包括灌丛沼
泽、草本沼泽、河流、林地、农田等,面积为 111.38hm
2
,占湿地公
园总面积的 45.57% 。本区域是湿地公园内开展湿地生态恢复工程的
重点示范区域。
控制级别: 一级控制区,可开展退化湿地的恢复重建、培育活动
及科研监测活动。
区域内现状: 该区域无常住人口,土地性质均为国有林地,但部
分林地和草本沼泽现被农田侵占或开发用于林农养殖,湿地生态系统
遭到一定破坏。
主要建设目标: 恢复和重建受损的草本即灌丛沼泽湿地,重建水
文联系,改善湿地水禽的栖息地生境质量,扩大野生动植物数量,尽
可能构建结构完善、景观优美、功能完备的湿地生态系统。
主要建设思路: 通过自然恢复与人工促进、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
相结合的方式,促进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演替,恢复其生态功能。
56 吉林长白山碱水河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 2013-2018
主要建设内容: 开展水系联通工程和水体修复工作、对农田进行
退耕还湿、还林;采取乔、灌、草结合的方式开展植被恢复;进行湿
地栖息地生境营造、湿地科研监测等工程,逐步减少和控制恢复重建
区人为干扰活动,提高区域生物多样性。
三、宣教展示区
宣教展示区面积位于湿地公园中部,规划面积为为 33.74hm
2
,占
湿地公园总面积的 13.81% ;主要包括林地、部分农田和水产养殖池
和少量的建设用地。本区域是开展森林、湿地生态科普宣教功能的场
所,是湿地公园发挥科普宣教功能的物质载体。
控制级别: 二级控制区,可开展湿地服务功能展示、宣传教育活
动。但要注意人为活动、场馆建设对湿地生态系统的扰动限制。
区域内现状: 该区域土地性质均为国有林地,但部分林地现被开
发用于林农养殖及建设零星的房屋建筑,本区无常住人口。
主要建设目标: 建设成为湿地公园湿地生态宣教窗口、池北区湿
地文化重要展示平台,兼具为市民提供亲水体验场所和休闲游憩功
能。
主要建设思路: 以湿地资源及湿地生态文化为依托,通过合理布
设宣教项目与设施,开展室内、室外科普宣传活动,提升公众的湿地
保护意识。
主要建设内容 :规划结合湿地长廊、科普宣教馆、湿地植物园、
宣传标牌等建设工程,普及湿地相关知识,展示湿地水生植被景观、
57 吉林长白山碱水河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 2013-2018
鸟类栖息地景观等,展现碱水河湿地独有的湿地生态功能。在保护现
有林地的基础上,利用本区的北部部分农地及小水面适当设置游憩设
施,包括修建森林栈道、森林步道等,建设森林沼泽、灌丛沼泽和草
本沼泽生境体验区,将有关森林 - 沼泽湿地生物多样性及其演替、湿
地保护的知识同湿地公园道路系统及游览服务小品建筑实体结合起
来,作为开展生态科普的节点和平台。
四、合理利用区
合理利用区毗邻宣教展示区和恢复重建区,主要包括现已农田、
林地及个别淡水养殖池,面积为 11.93hm
2
,占湿地公园总面积的
4.88% 。本区域是湿地公园内开展湿地休闲和游憩体验的核心场所。
控制级别: 三级控制区,有组织、有目的的开展生态旅游活动,
须以不破坏自然景观、不影响生态系统保护、不损害湿地生态系统为
前提。
区域内现状: 该区域土地性质均为国有林地,但部分区域现被开
发用于发展林下养菌,存在部分房屋建筑,无常住人口。
主要建设目标: 湿地公园内可供游客近距离接触湿地、休闲观光、
集中开展游憩活动的主要场所。
主要建设思路: 基于区域内土地利用现状,借助森林、现状水塘
等资源,因地制宜,科学布局,合理地设置各类生态游憩项目。
主要建设内容: 开发建设观景平台、木栈道、湿地花园等旅游项
目,设计具备创意和科学性的园内游览线路,开发区域独特的湿地生
58 吉林长白山碱水河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 2013-2018
态旅游产品。
五、管理服务区
管理服务区位于湿地公园东北角和西南角,面积为 2.82hm
2
,占
湿地公园总面积的 1.15% 。本区域是开展湿地公园日常运行管理的主
要场所。
控制级别: 三级控制区,主要为湿地公园管理者开展管理和服务
活动的区域。
区域内现状: 该区域现为林地,无常住人口。
主要建设目标: 良好发挥湿地公园管理职能,满足游客服务各项
需求,做好湿地公园运营发展的后勤保障。
主要建设思路: 根据湿地公园日常运营及管理需要,建立完善的
保护和管理体系,并建设相应的管护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配备
相应设备,提供湿地访客优质服务。
主要建设内容: 开展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局、管理站点、停车场、
自行车租赁点、游客服务中心等配套服务工程设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