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第四章 规划内容

发布时间:2011-01-22 00:00

  4.1 保护管理规划

  4.1.1 原则、目标、措施及保护管理体系

  4.1.1.1 保护原则

  (1)整体保护原则。既保护珍贵的森林生态系统和珍稀动植物及其生境,也保护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2)全面保护与重点保护相结合的原则。在强调整体性与全面性保护的前提下,对重点保护对象实行重点保护。根据保护对象的重要性次序,在人力、财力等的具体投入上各有侧重。

  (3)保护与恢复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要采取切实有效的保护措施,保护现有生态环境和各种珍稀濒危物种;另一方面应积极创造条件,对已经退化或丧失的生境进行恢复。

  (4)坚持就地保护为主,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相结合,积极进行人工扩繁的原则。首先要使保护区的各类景观始终保持自然状态,使完整的森林生态系统不遭受破坏,野生动植物能够安全地繁衍和生息。对于一些珍稀濒危物种,在大力保护野生种群的前提下,积极进行人工扩繁,使这些物种的种群能够得以复壮,遗传基因能够得以人工保存。

  (5)保护与区域经济发展协调的原则。在对区内生物多样性资源实行有效保护的同时,应利用当地资源优势适当地开展生态旅游和可持续利用等经营活动,以增强保护区自身发展能力,实现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从而促进区域经济与资源保护协调发展,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4.1.1.2 保护目标

  最大限度地保护现有火山地貌、森林景观及森林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保护珍稀动植物资源及其生境,保护生物种质资源,确保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人类进行森林生态学教学研究提供理想的实验平台和实验材料,

  保留一块人类了解自然、研究自然的天然场所,保障长白山“三江”源头的森林植被作为中下游广大地区绿色生态屏障的作用得以永久发挥。

  4.1.1.3 保护措施

  (1)强化保护设施建设,加大巡护管理力度,严禁各种非法进入保护区的行为,建立入山检查登记制度,制定入山守则,严格执行入山、通行登记手续,最大限度地减少不良人为影响,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使系统内的生物种群始终在自然状态下繁衍生息。

  (2)加强保护队伍建设,提高森林公安队伍的快速反应能力和执法水平,坚决打击乱砍盗伐、偷捕偷猎、乱采滥挖等破坏自然资源的违法活动。

  (3)实行分区施策,在各个功能分区内实施不同的保护措施,把核心区和缓冲区保持在原始的自然状态,在实验区内进行研究性的开发和利用。

  (4)在保护措施上,采用综合性保护,即隔离保护、护林防火、人工培育、驯养繁殖等工程措施与保护管理、宣传教育等非工程措施相结合。

  (5)加强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火情火险的监测、防范水平和扑救能力,严防森林火灾的发生。

  (6)建立健全自然保护区岗位责任制、目标责任制和其它各种责任制,明确各岗位的职责和任务,做到严格按规章制度办事,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目标,形成完善的责、权、利分配制度。

  (7)在对保护区的历史、现状、资源、社会经济等状况进行全面、系统调查的基础上,制定保护管理计划,提出科学、合理和规范的管理方案,制定自然保护区管理细则。

  (8)发动社区群众参与自然保护事业,成立联防联护组织。由于保护区管理人员有限,除内部设置专门的保护机构对区内的自然资源进行保护之外,还应与周边林业局、场、乡(镇)、村共同建立联防组织或社区共管组织,签定有关保护协议,制定保护公约,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共同参与自然保护事业,形成自然保护区与周边社区共同保护、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4.1.1.4 保护管理体系

  吉林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部实行保护区管理局、保护管理站二级管理体系,外部实行与当地政府部门、各企事业单位和社区群众联防联护体系。

  在保护区内部,保护站的工作对保护区管理局负责,保护站是开展保护工作的中心组织,巡护人员是保护工作的骨干力量。对巡护人员实行目标责任管理,做到责、权、利的统一。

  在保护区外部,通过签订联防联护协议和各种保护目标责任书,建立以保护区管理人员为骨干,当地政府部门、各企事业单位和社区广大群众共同参加的联防联护体系。

  4.1.2 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

  4.1.2.1 野生动物保护

  (1)保护对象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内,共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58种,其中国家Ⅰ级保护动物紫貂(Martes zibellina)等10种,Ⅱ级保护动物棕熊(Ursus arctos)等48种。这些动物种群不同程度地面临着濒危和灭绝的危险,应加以严格保护。其主要保护种类有:东北虎、金钱豹、梅花鹿、马鹿、原麝、青羊、黑熊、棕熊、紫貂、中华秋沙鸭、金雕、白肩雕、白鹳、黑鹳等。

  (2)保护措施

  ①加强宣传教育,提供居民的保护意识:大力开展保护野生动物的宣传教育工作,向保护区周边居民宣传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

  ②依法加强保护管理,严厉打击损害野生动物的违法活动:加强巡逻,严禁非法入区行为,坚决打击和依法惩处偷捕偷猎等违法活动。

  ③有效保护珍稀濒危动物的生境:通过对区内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环境改善,最大限度地减少不良人为因素影响,使野生动植物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繁衍生息。

  ④积极采取救助措施,增强野生动物的抗干扰能力:采取积极有效的人为措施,对野生动物食源匮乏区适当进行投食撒盐。对发现和收缴的伤病动物要及时救护。

  ⑤开展严格的检疫制度,保障野生动物的安全:在核心区车辆较多路段设动物通道。同时,严禁把未经检疫的外来动物或家畜家禽带入区内,以免疾病传染区内动物。

  (3)工程建设内容

  ①野生动物救护中心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执法巡护人员及周边居民时常发现一些伤病的野生动物,并且区内执法、巡护人员有时也会收缴一些受伤野生动物。但因区内目前还没有野生动物救护房屋和设备,因此时常导致一些伤病野生动物因得不到及时救治而死亡,给保护工作造成一定损失。因此,规划建立野生动物救护中心。

  1)位置及建设布局

  建在白河林业局光明林场4林班公路西侧10小班内,与植物园西南角隔道相邻,南北长约650m,东西宽约100m,占地面积6.0hm2。园区地势平坦,原有林分为阔叶近熟林,适合动物栖息活动,西侧是奶头河,有充足水源。

  救护中心区划为救护医疗区和动物康复驯养区两部分。其中,救护医疗区面积1.4hm2,动物康复驯养区面积2.8hm2。

  2)工程建设内容

  救护中心办公室设在拟建的长白山植物园综合楼内,不再另建。工程建设的内容主要有大门1处,围网4500m2,道路0.7km,救护医疗室1处(150m2),动物圈舍2处(各200m2),动物笼舍2处(各200m2),并配置野外动物救护车、投食车、货运车、手术台、呼吸麻醉机、常规医疗器械、医疗及消毒药品等设备设施及物品。

  ②动物通道建设

  由于保护区内大型动物较多,如东北虎、黑熊、棕熊、金钱豹、马鹿、梅花鹿、狍子和野猪等,而长白山北坡、西坡通往天池的旅游公路均穿过核心区,将核心区人为分割成三部分。每到旅游季节道路上往来车辆非常多,严重影响了过路迁移的野生动物(尤其是大型动物)的安全。因此,有必要在保护区的核心区内,即通往天池的西、北两条旅游道路上建设动物通道。

  因保护区内大型野生动物分布较广、且活动范围较大,多数动物较胆怯、怕惊吓,如果通道距离太短,核心区中各部位的大型野生动物不易寻找通道位置及顺利通过。经综合考虑,确定北坡动物通道1处,建在白山保护站的4、5、6、11、16、17、22林班交界处,长度为5km;西坡动物通道共2处,一处建在维东保护站的3、5林班与池西保护站的63林班交界处,长度为2.5km;另一处建在维东站的30、31、32、33、34、43、51林班交界处,长度为2.5km。

  动物通道采用平交式构建,即在原公路上面建设立体交通桥。桥墩与桥面均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为了与保护区周围环境景观相协调,使野生动物便于通过,在原公路上松土并种植草本植物,每个桥墩下栽植藤本植物。

  4.1.2.2 野生植物保护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内,共有国家重点保护植物23种,其中Ⅰ级保护植物人参(Panax ginseng C.)等3种,Ⅱ级保护植物岩高兰(Empetrum sibiricum v.)等20种。

  由于地理位置及海拔高度等复杂原因,长白山生长着一些特有、珍稀的植物种类,主要有长白松、人参、东北红豆杉、草苁蓉、高山红景天等,这些植物由于其生境恶劣特殊,种群数量都十分稀少,大部分已濒临灭绝边缘,因此要加以严格保护。由于保护区野生植物专项调查工作尚未结束,因此,植物种群数量均为以往调查结果。其主要保护种类如下:

  ①长白松:在保护区内长白松分布面积为112hm2,纯林面积为22.5hm2,自然分布范围在东经128°07′~128°21′,北纬42°06′~43°32′之间,位于长白山北坡海拔650~1600m之间。

  ②人参:保护区内数量极少,主要分布在海拔500~1600m之间的针阔混交林中立地条件十分良好地带。天然野山参种群数量本来就十分稀少,加之人为采挖,已濒临灭绝。

  ③东北红豆杉:在保护区内只有零星分布,主要分布在海拔500~1600m之间,种群数量较少,东北红豆杉天然野生很少有成片纯林。

  ④草苁蓉:保护区内数量较少,主要分布在海拔1500~2000m之间的东南坡。多年来由于人为掠夺式的采挖,目前已濒临灭绝。

  ⑤高山红景天:长白山稀有植物,保护区内数量较少,主要分布在海拔1700~2500m处的高山草地,岳桦林下及沟边岩石附近。多年来,由于人为采挖,目前已濒临灭绝。

  将长白山特有和珍稀植物种类分布的区域加以严格控制和管理,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采摘、挖掘、移植、引种(包括采集标本);除科研监测人员可直接深入现地外,其它任何人员不得接近特有、珍稀植物种类生存地;教学、绿色教育只能通过影视、图片等多媒体进行。本次规划对特有、珍稀植物种类除就地保护外,还要在濒危植物种质资源保存圃内进行培育保存,并设置固定样地、样线、样带进行定位观测及基因遗传等方面的研究。

  4.1.2.3 植物种质资源保护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生物多样性保护最重要的核心是保护植物种质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保证生物种质资源的永续利用是一项全球性任务,也是全球环境保护行动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维护生态安全,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都对抢救濒危种质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予以高度重视。中国作为一个种质资源大国,科研水平和种质资源保护意识均落后于发达国家,因此已面临严峻的生态安全挑战。

  (1)种质资源保护现状

  长白山区由于历史上的长期封禁、交通闭塞、人烟稀少、地形复杂等原因,自然环境及其生态系统保护得比较完整,加之气候条件适于多种类型生物的繁衍演化,而且改良品种还没有取代地方品种,遗传侵蚀尚少,存在大量的原始种和野生近缘种等宝贵的种质资源。

  然而,由于以往对生物种质资源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及资金技术等原因,在分子水平上对长白山地区生物种质资源的遗传信息普查及保护工作还处于空白阶段,其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基础工作薄弱,家底不清。长白山区生物种质资源调查、编目工作不全面、不深入,物种家底不清,尤其对野生种的居群遗传学信息和濒危状况了解太少,无法为确立濒危物种保护地位和制定保护策略提供科学的依据。

  二是开发不尽合理,保护工作力度不够。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搞活,人们受利益驱动,在资源开发利用时没有注意其科学性与合理性,只考虑眼前的利益,甚至是盲目开发,没有注重种质资源保存基地的建设,加之周边群众法治观念淡薄,非法入区偷捕偷猎、乱采乱挖行为时有发生,结果导致资源枯竭,甚至是物种的绝灭。以药用植物为例,对一些珍贵的药用植物,如人参、天麻、草苁蓉、红景天、刺五加等多年来连续进行采挖,甚至是毁灭性的采挖,致使野生资源遭到严重破坏,如不采取有效措施加以保护,必将导致物种的灭绝。

  三是生境恶化,一些濒危物种种质资源继续丢失。由于全球性生态环境恶化,对整个生态系统及生物生存环境构成极大威胁,尤其是珍稀濒危物种,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在开展生态旅游方面,管理及宣传工作比较薄弱, 缺乏严密组织, 导游人员少、素质低,有些重要地段缺少必要的防护设施,游客随意进入非游览区任意践踏,甚至随意采摘植物枝叶花果。有些游客乱扔垃圾,造成了环境污染,破坏了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打破了生态平衡,凡此种种都会导致一些重要的种质资源继续丢失或灭绝。

  四是缺乏基因保护意识,基因资源丢失严重。由于我国在基因技术上落后于发达国家,生物保护人员大多缺乏基因保护意识,对基因资源的概念、经济价值、保护方法等方面了解有限,导致许多优异基因由于保护不当而丢失。以东北三宝之一的人参为例,人工栽培的人参同野山参相比在药用成分及其含量上均有很大差异,虽然同为人参,但其药效却相差甚远。主要是因为生存环境的改变导致基因的自然选择标准发生变化,从而造成药用成分的改变和生物表观性状的改变以及优良基因的丢失。

  长白山拥有丰富的林木及药用动植物种质资源,就像一个巨大的基因库,许多物种,尤其是药用物种,都是长白山地区独有的。随着基因组学与蛋白质组学等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功能基因本身潜在的巨大经济价值使其逐渐成为发达国家争相掠夺的对象。中国是一个基因资源大国,但在基因技术上却是弱国,在基因资源保护的法律机制尚不健全的今天,面临着严峻的基因知识产权保护问题。

  目前,保护基因资源的最直接方法只能通过申请专利的形式。因此要保护好长白山的种质资源,就必须从基因水平上加大种质资源(尤其是经济植物种质资源)的研究和开发力度,应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使基因资源尽快转化为我们自己的自主知识产权,以此实现由资源优势向技术优势和经济优势的转化。这不仅可以保护长白山保护区自己的基因资源,同时也可带动本地区乃至全社会经济的发展及科研实力的提高。

  (2)工程建设目标

  建立长白山生物种质资源保护体系,采取必要的行动和措施保护现有的生物物种及种质资源。重点保护珍稀、濒危和有重要经济价值的物种。对长白山特有生物种质资源进行生物学特性、遗传学特性、多指标化学成分、DNA分子标记等方面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建立长白山生物种质资源库及长白山生物种质资源信息系统。为21世纪生物育种和生物技术的发展提供丰富的基因资源,为我国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种质资源保障,为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做出贡献。

  (3)工程建设主要内容

  ①建立种质资源保存库

  首先开展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种质资源的搜集普查工作,摸清资源的数量、质量和分布等基本情况,然后在对种质资源调查编目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建立农作物野生近缘种、珍稀濒危及优质用材植物、食用植物、蜜源植物、香料植物、观赏植物、药用植物等种质资源保护设施。对主要种质资源按其自身的特点,建立优良遗传基因物种保存库,以永久有效地保存长白山现有的生物种质资源,进而为遗传育种及生物技术应用提供遗传多样性基础。

  ②建立濒危植物种质资源保存圃

  为了实现收集、抢救现有优异、珍稀、濒危物种,使这些野生种的优良遗传基因能够长期保存下来,在区内建立濒危植物种质资源保存圃,对保护区内的国家Ⅰ级、Ⅱ级保护植物,长白山特有种,珍稀、濒危物种及经济价值极高的珍贵物种进行物种基因的人工保存。

  规划在实验区白河保护站的2、3林班北侧,建立濒危植物种质资源保存圃80hm2。其中,生产用地面积 64hm2,占圃地总面积的80%;非生产用地面积16hm2,占圃地总面积的20%。

  工程建设内容主要有大门1处,围栏4.2km,办公用房200 m2,停车场300 m2。濒危植物种质资源保存圃建设规模详表见4-1。

  ③建立长白山生物种质资源信息系统

  以种质资源评价分析后所得的信息为基本内容,建立长白山生物种质资源信息系统。信息系统由基础数据库、地理信息系统、模型库和专家系统组成。根据长白山种质资源不同层次、利用价值及保护措施,建立各类数据库及模型库,选择典型关键地带,运用“3S”系统来监测和预报种质资源的动态变化。为了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中药种质资源信息系统应当建立在Internet的基础上,为医药界、国家有关主管部门和产业界提供不同层次的决策信息。

  ④建立和完善生物种质资源技术及性状评价体系

  在建立长白山种质资源库的基础上,利用分子标记、DNA文库构建及功能基因筛选等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对长白山种质资源进行分类、生物学特性、抗逆性、遗传多样性、亲缘关系等方面的分析和研究,并积极开展基因定位、核心样品建立、种质资源创新等工作,力争在短期内获得一套较完善的长白山生物种质资源的生物性状及价值的可靠信息系统,同时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种质或基因。

  ⑤设备仪器购置

  种质资源保护工程所需的设备仪器主要有高通量基因分析仪、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蛋白质序列测序系统、化学发光检测仪、凝胶成像系统、PCR仪、荧光定量PCR、育苗生产设备、花粉处理设备及其它仪器等。

  4.1.2.4 植被保护与恢复

  (1)保护对象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内的原生植被从总体上看,保存的比较完整、良好。区内的植被保护主要是阔叶林、红松阔叶林带、针叶林带、岳桦林带和高山苔原带等五个植被垂直分布带,其中高山苔原带植被是重点保护对象。

  长白山高山苔原带植被面积为8684hm2。由于高山苔原带气候恶劣、土层薄、土壤瘠薄、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如不很好地保护苔原带植被,一旦遭到破坏,则难以恢复,将留下永久的遗憾。高山苔原带重点保护植物有:偃松、高山罂粟、牛皮杜鹃、高山笃斯越桔等。

  (2)保护措施

  植被保护的重中之重是搞好森林防火工作,一定要强化森林防火系统的建设。加强巡护和瞭望,提高火情火险的预测预报能力。向保护区周边群众及游客大力宣传森林防火的重要性,努力使护林防火成为群众及游客的自觉行动。防火期内严禁野外弄火吸烟,对入区人员要严格监督检查,不准将火源带入保护区,杜绝火灾隐患,严防森林火灾的发生。加强扑火队伍建设,提高林火扑救能力,一旦发生火灾,能够做到打早、打小、打了,最大限度地减少火灾损失。

  要强化保护设施建设,加大巡护管理力度,严禁各种非法进入保护区的行为。坚决打击乱采滥挖等违法活动,防止破坏森林植被事件的发生。同时,要加强对游人的教育和管理,一定要按指定线路进行游览,尤其在高山苔原带内,更不得随意践踏植被或采摘花草。

  要加强植物及其它生物的检疫工作,严防外来有害物种的入侵。同时,在保护区内部,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保护现有植被类型演替的稳定性。

  (3)工程建设内容

  ①风灾区植被恢复

  因受1986年第15号台风袭击,造成了保护区11386hm2风灾区。多年来经过自然与人工恢复措施,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效果不理想,目前仅恢复风灾面积的1/10左右,为1214hm2(其中通过人工措施恢复349hm2),植被类型为针阔混交林;半恢复面积为898 hm2,植被类型为针叶林;未恢复面积为9274 hm2,大部分已成为以小叶章为主的草地。风灾区植被恢复困难主要原因是长白山区气候恶劣、无霜期短、火山灰土质差、土层薄、草深且密度大、枯草层厚,树籽无法接触土壤并生根发芽,加之鼠类、鸟类等动物吞食树籽等原因,从而造成20余年来自然恢复风灾区原生植被效果不佳。因此,风灾区原生植被的恢复应继续把它作为一个课题来进行研究和探索。

  由于风灾区植被大部分在核心区内,因此其植被恢复以自然演替恢复为主。本次规划只选择200hm2作为试验地,采取人工措施进行恢复,以寻找风灾区有效恢复途径。试验地主要采取人工造林、化学除草、冻拔害及鼠害防治等方法。造林苗木应采用风灾区周围林内天然实生苗,因为这些苗木已适应了原地生态环境,易于成活。造林前应细致整地及除草,造林后抚育管理要跟上,主要是除草和防止鼠害,抚育管理期限直至造林树种能抵御杂草和鼠害为止。

  ②区内重点路段防护围栏

  为了有效控制周边地区居民随意进入自然保护区,减少对自然保护区资源的破坏,规划在重点路段建设防护围栏。

  围栏总长50km,其中白河保护站与白河林业局黄松蒲林场相邻路段15km,维东保护站与松江河林业局白西林场相邻路段15km,峰岭保护站与松江河林业局老岭、黑河林场相邻路段20km。围栏均设在公路靠近保护区一侧,采用水泥柱架设铁蒺藜建设。

  ③苔原带护栏

  苔原植物带的土壤母质非常疏松,土层很薄,地表植物一旦受到损伤,则很难恢复。高山苔原带植被所受的威胁主要来自游人的践踏和不合理的开发。为了有效保护这些珍奇的植被,必须在对游客进行广泛宣传教育和警示的前提下,增设一定的防护设施,限定游客的活动范围。

  本次规划在高山苔原带旅游道路两侧建防护栏各15.6km,并设立一定数量的警示牌,防护栏采用类似高速公路护栏的合金材料建设。

  其中,北坡公路防护栏设在白山保护站的43林班和双目峰保护站的44林班内,即旅游道路两侧各7km;西坡公路防护栏设在维东保护站的34、35林班内,即旅游道路两侧各3.6km;南坡公路防护栏设在横山保护站的1、2、3、4、5林班内,即旅游道路两侧各5km。

  ④索道

  近年来由于游客的增加,致使冰场至天池地段苔原带植被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为了有效保护苔原带植被,规划在温泉附近,保护区的实验区即双目峰保护站44林班内,建设一条索道。索道的绝对长度约为2.4km,水平距离约1.7km,起点与终点之间的垂直高差约700m,索道坡度角为25°左右,支点及停靠点占地约600m2。索道建设理由如下:

  1)封闭从冰场通往天池8.7km的旅游道路,减少了汽车尾气和噪声对苔原带环境的污染,避免了旅游对苔原带植被造成的破坏,从而有效地保护了该路段的苔原带植被。

  2)由于索道设计长度较短,占用林地面积较小,因此对生态环境影响不大。

  3)由于索道建在“U”型谷的东坡上,隐藏在长白山天池口的背坡,对自然景观不但不会造成影响,而且会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4)由于该路段弯多弯急且在悬崖峭壁边缘通过,非常危险,为事故多发区,索道建成后,避免了交通事故,保障了游客安全。

  5)索道的建设给广大游客提供了方便条件,尤其是老弱病残游客。同时,游客可以通过乘坐高空缆车鸟瞰长白山火山地貌及森林植被景观,增加了新的游览情趣。

  4.1.3 森林资源保护与林政管理

  4.1.3.1 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保护区管理局的资源环境保护处(与防火办合署办公)多年来在检查过往车辆及人员,处理非法入区盗伐林木、非法狩猎、越界旅游等方面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使保护区内的森林资源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管理。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有时非法入区人员较多,成分复杂,对于一些事件的处理和对处罚决定的执行比较困难。

  此外,森林资源管理所使用的软件是省林业厅1995年统一开发的,手工操作的环节较多,应用起来既不方便快捷,又容易出现差错,现在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形势发展的需要。

  4.1.3.2 保护管理系统建设内容

  更新目前使用的森林资源管理软件,应用“3S”技术进行森林资源调查、监测及信息处理。规划购置包括长白山保护局及其规划区内8个林业局的卫片1套(1:25000)、地理信息系统软件Mapinfo7.0+Visual6.0(Arcinfo9.0+Visual6.0)1套,建立和开发森林资源管理平台。配备新型的HP4700掌上电脑(自带蓝牙GPS)50台,取代现有的GPS,并开发置于该掌上电脑的森林资源管理和森林防火软件,同时应用于火情火险的监测和火灾的扑救。配置保护管理指挥车1辆。

  4.1.3.3 林政管理

  自然保护区森林资源保护与林政管理部门要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以及其它自然资源、自然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人员的政治业务素质,提高执法办案水平,严格依照国家的法律法规处理林政案件,使区内的森林资源切实得到保护。

  森林资源保护与林政管理部门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管理办法及规章制度,定期对森林资源进行本底调查和动态监测,做好森林资源数据的统计汇总及发布工作,严格指导和监督林地、林木的经营利用,依法办理征用占用林地、有偿使用林地及其它林地开发利用事宜,坚决制止非法侵占林地、森林、林木的行为,严厉打击乱砍盗伐林木、偷运林副产品等活动。

  4.1.4 森林防火规划

  4.1.4.1 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保护区管理局森林防火指挥部现有成员26人,防火办与资源环境保护处合署办公,人员为18人。多年来,广大自然保护工作者在护林防火方面付出了极其艰辛的努力,取得了十分优异的成绩,连续45年未发生过重大森林火灾,使保护区的自然资源得到了很好的保护。

  现有防火指挥车1台,宣传车1台,运兵车1台,消防车1台,风力灭火机26台,水泵4台,灭火水枪200个,油锯10台。这些设备及工具目前状况一般,有些需要更新。区内现有火情瞭望塔13座,大部分为钢架结构,瞭望半径多在10km左右,且多数具有通讯中继台的作用。目前森林防火系统所使用的是Arc-View3.0地理信息系统软件,此系统功能较少,应用范围比较狭窄,需进一步改进,增加分析功能和远程监控。另外,GPS回报系统也需要维护改进。

  4.1.4.2 预防及扑救措施

  (1)预防措施:一是建立林火监测和预报体系,及时发现火情。二是建立地面巡护、瞭望塔定点观测、空中飞机巡护和卫星监测相结合的林火监测体系。

  在林火的预测及扑救过程中应广泛应用GPS的导航功能、定位功能和测算功能对林火信息进行处理,把林火扑救常识和信息分析综合起来,在较大的范围内,预测出林火的发展变化趋势,为扑火指挥员提供决策依据,辅助扑火指挥员做出正确的决策。

  (2)扑救措施:林火扑救的基本原则是“打早、打小、打了”。“打早”是指扑火行动要迅速,以扑打初发之火。趁初期火势弱、扩展缓慢,只要投入较少扑火力量,就能将火扑灭。“打小”是指扑打火势弱、面积小的林火,扑火人员能够直接扑打,便于快速控制。“打了”是指灭火的彻底性。林火扑救时必须彻底清除火场的一切余火,包括所有的明火和暗火,防止死灰复燃。

  扑灭火灾的方法可根据火灾发生的不同特点选择扑打法、土灭火法、水灭火法和风力灭火法,或上述方法的综合应用。

  4.1.4.4 工程建设内容

  (1)防火指挥中心

  防火指挥中心大楼2000m2(三层),辅助建筑300m2,拟建在保护区管理局办公楼右侧。规划更新、新增防火宣传指挥车2辆、巡护车4辆、扑火运兵车4辆、巡护摩托车40辆、车载台15部、手持机50部,更新森林火险预测预报系统、防火指挥控制系统,新建多媒体视频会议系统、防火专用卫星接收系统、防火微波监控设备,更新各种扑火装备等。

  (2)火情瞭望监测系统

  原有的瞭望塔密度还不够,还存在瞭望死角和火险隐患,需在白山站的双目峰和峰岭站的天目山各新建1座瞭望塔,采用刚架结构,高30m,同时配备必要的设施。双目峰瞭望塔地理坐标为东经128°15′16″,北纬42°02′08″,海拔1532m;天目山瞭望塔地理坐标为东经127°49′01″,北纬41°45′′31″,海拔1851m。

  原有的瞭望人员住房已经破旧,有的瞭望塔下还没有住房。本次规划拟建15栋瞭望人员住房(面积750m2),并配备太阳能电源;原有的望远镜倍数不够,瞭望不清晰,全部予以更新,配备光电或高倍望远镜;对原有的瞭望塔进行漆面维护,防止锈蚀。

  (3)航空护林站

  为了提高保护区及周边地区森林火灾的监测和扑救能力,拟在长白山管委会池北旅游经济管理区南侧(白河林业局宝马林场的103林班内)新建一处航空护林站,占地面积约10hm2,停机坪6400m2,设计4个停机位(40m×40m),滑行道24000 m2(长1200m,宽20m),均为水泥地面。拟建办公楼850 m2(两层),机组人员宿舍及其它辅助用房1420 m2,油库500m2,围墙2.5km。同时购置“别-200型”水陆两用灭火机和“米-38型”巡护灭火直升机各1架,并配备地面指挥系统、其它附属设施及必要的办公设备。

  “别-200型” 灭火机是俄产多用途水陆两用飞机,机身为全金属半硬壳结构,底部为船体设计。驾驶舱仪表板上安装了多个由美国本迪克斯公司生产的液晶显示器,机上还注有MH-5气象雷达、ARIA-200数字笔导航系统等先进的机载设备。最大起飞重量36000kg,最大空中重量(吸满水后)43000 kg,最大着陆重量(着地或者水)35000 kg。最大平飞速度MO.69,最大巡航速度 700km/h,实用升限11000m,起飞距离(至15m高)陆地600m,水上1000m,着陆距离(自15m高)陆地1050m,水上1100m,吸水距离(至15m高)1450m,航程(载重4000kg)2100km,(带最大燃油)4000km。该机用于灭火的最大优点是可以实现在水面和陆地短距离起飞,甚至可以在一般的土路上起飞,可以直接到江河湖泊(包括长白山天池)中取水,飞行速度快,携水重量大,灭火力强。

  “米-38型” 森林灭火直升机是由俄罗斯米里实验设计局研制,由喀山直升机厂生产的中型灭火直升机,采用新式复合材料。 机舱室容积29.5 m3;最大起飞重量15600~18000kg,内部荷载6000kg,外部最大吊挂能力7000kg,正常起飞重量14200kg,最大起飞重量15600kg,最大飞行速度285km/h,最大航程820km,巡航速度250km/h,实用升限6500m。此机目前在世界森林灭火中也是比较先进的,经改装可在水上起降。

  上述两架森林灭火飞机,不仅可执行保护区灭火任务,还可执行吉林省东部其它林区灭火任务。

  (4)临时机降点

  在火势凶猛,火灾面积大,森林灭火飞机不能及时扑灭森林火灾的情况下,需扑火队伍增援,尤其是地面交通不便时,需要使用直升机运送扑火人员赶赴现场,实施扑救,因此,需在交通闭塞地带设置临时机降点。

  根据保护区巡护路网及地形地势等具体情况,规划建设临时机降点三处,每处面积为900m2(30m×30m),分别设在头西保护管理站的43林班、池西保护管理站37林班和维东保护管理站56林班内。

  (5)防火蓄水池

  为方便灭火直升机取水,规划两处防火蓄水池。一处拟建在长白山管委会池北区长白山植物园的湿地园区内;另一处拟建在维东保护站1林班内,松江河的河流交叉口处。每处蓄水池面积900m2(30m×30m),深5m。

  (6)林火扑救组织

  成立由保护区工作人员、驻区部队、地方政府、区外企事业单位及周边社区群众联防的专业扑火队伍,一旦发生火灾,能够立即组织扑救。其中保护区工作人员和驻区部队官兵应经常组织专门训练,配备运兵车辆及必要的扑火装备,以期达到专业扑火队的水平,具有较强的扑火能力。

  4.1.5 病虫害防治规划

  保护区主要病虫害有红松疱锈病、落叶松褐锈病、早期落叶病。主要虫害及其分布:松梢象鼻虫、松梢螟、丁香尺蛾、黄脉天蛾、合目大蚕蛾、粟蝽等分布在阔叶红松林内;云杉大黑天牛、小豹纹蛱蝶等分布在云冷杉林内;岳桦叶甲、岳桦卷叶橡、长角蛾等分布在岳桦林内;高山小步甲、高山象虫、小天翅蝗、高山飞虱等分布在高山苔原带内。

  保护区病虫害防治工作要重点抓好预测预报、检疫和治理等三个环节。

  (1)建立预测预报系统:保护区要建立健全病虫害预测预报系统,对主要害虫的生活史、习性、生物学特性及发生期、发生量、发生范围、迁飞规律及危害性等,进行定点、定位、定时观测预报,在准确调查的基础上,依据科学的统计分析方法进行病虫害的发生期预测、发生量预测、迁飞害虫预测、发生范围预测及危害程度预测。

  (2)严格执行植物检疫制度:病虫害检疫是体现预防为主的重要措施之一。保护区要设置专门的病虫害检疫组织,配备专业人员,对出入保护区的人员及货物做好森林病虫害的检疫工作,严防外界病原和害虫侵入、发生和蔓延成灾。

  (3)坚持以生物防治为主的方针: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的森林生态系统绝大部分是原始天然林,已经历千年百代,保持着完整的自然状态,生态平衡十分稳定,生物之间的食物链十分紧密。害虫尽管可能在天然林中发生,但由于自然生态系统中害虫天敌的种类很多,包括天敌昆虫(捕食性昆虫和寄生性昆虫)、病原微生物(真菌、细菌、病毒、原生动物)、线虫、蜘蛛、食虫螨、鸟类和其它食虫动物等。据研究,在低虫口密度下,昆虫取食不仅对植物具有整枝的作用,而且因昆虫的存在还可维持一定数量的天敌生存,同时也能使植物经常保持抗性,避免病虫害大面积发生。在植物的这种自我调节功能和区内原始森林中的诸多环境因子相互制约作用下,基本不会导致大面积严重病虫害的发生。因此,应广泛应用“以虫治虫”、“以菌治虫”、“以鸟治虫”等方法进行病虫害治理。也可采用广义上的生物防治方法,如不育技术(辐射不育、化学不育、杂种不育等)和应用昆虫激素等。物理机械防治可适当应用,主要方法有人工捕杀、人为阻隔(挖障碍沟、设障碍物等)、诱集捕杀(黑光灯、高压电网等),以及应用射线、激光、超声波、高频电流等新技术。

  规划建设病虫害防治检疫站(办公室设在管理局办公楼内),配备检疫设备1套,包括喷药机、喷雾器、显微镜、冷冻柜、检验箱、检疫刀、检疫钩等。

  4.1.6 外来物种控制规划

  目前,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内还未发现有害外来种的侵入,但应防患于未然。保护区严禁引入外来物种,要严格控制外来物种的侵入。要加强宣传教育,使入区人员及周边群众对外来有害物种的危害有足够的认识,从而自觉地参与对外来有害物种的检查、监督和控制管理。同时,要加强对中外游客的监督管理,严防其有意无意将有害物种带入区内。一旦发现外来有害物种侵入后,应立即采取果断措施,利用机械法、化学法和生物控制法三者有机结合起来综合控制,将其消灭在萌芽状态,防止其泛滥蔓延。当外来种已被控制或消灭以后,应及时采用乡土种对受干扰地带进行植被恢复或采取监控措施,以防外来种的再次入侵。

  4.1.7 自然景观恢复规划

  4.1.7.1 区内建筑物拆迁

  由于历史原因,长白山U型谷内开发建设了一些宾馆、饭店、浴池、商店等商业性旅游服务设施及驻区单位,这些建筑占用了大量的林地和林下植被,不仅破坏了区内原始植被以及动植物的生存环境,而且严重影响了区内的自然景观,对区内的自然环境造成了一定的污染。由于该保护区的旅游季节性很强,一年中有大部分时间处于闲置状态,在经济效益上也达不到最大化。同时,区内的这些旅游服务设施并不完备,满足不了广大游客娱乐、购物、休闲等多方面的需求。

  为了确保保护区内自然景观的完整性,使之达到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的基本条件,体现“区内旅游,区外服务”的规划理念,建立完善的融餐饮、住宿、游乐、休闲、洗浴、购物为一体的旅游服务体系,提高旅游设施的利用率,规划将U型谷内共计49700m2的建筑全部迁至保护区外。

  4.1.7.2 U型谷植被恢复

  对拆除各种建筑物后的U型谷,要采取必要的措施以恢复其植被和景观原貌。具体建设内容及规模如下:

  (1)恢复植被20.2hm2,包括覆盖腐质土、植树造林等。根据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和环境条件,因地制宜地栽(种)植适宜的植物,或人工促进自然恢复。造林树种主要采用适应本地海拔高度的树种,如云杉、臭松、岳桦、长白落叶松、毛赤杨等。植被恢复采用针阔叶树种混交,乔、灌、草相结合,多种类、多层次来进行,以使恢复后的植被与其所处的植被类型区协调一致。

  (2)清理河道7km,拆除甬道300m,清运碎石、泥沙、建筑垃圾20000m3,外运送至二道白河镇铁北垃圾场。

  4.1.8 火山地貌景观保护

  火山地貌景观主要包括形态各异、挺拔竞秀的长白火山群峰,千姿百态的长白瀑布群,天水一色,如画如镜的长白火山口湖,冷热各异,星罗棋布的长白温冷泉群。怪石嶙峋、深不可测的峡谷断壁。由于这些火山地貌景观大部分已经成为旅游景区景点,如不很好加以保护,可能对其带来负面影响,甚至遭到破坏。

  为了有效保护长白山火山地貌景观,首先必须对游客进行宣传教育,并在重要地段及游览线路旁设立警示牌,提示保护火山地貌景观的注意事项,严禁游客攀登或从崖顶往下推石滚石,严禁往水体或沟谷中乱扔杂物,严禁在火山地貌景观中实施非保护工程的建设项目,在保护工程项目建设及修建旅游栈道时,应尽量避开重要火山地貌景观,以免破坏其原貌。

  4.2 科研与监测规划

  4.2.1 任务与目标

  4.2.1.1 任务

  通过开展系统的科研和监测工作,了解和掌握保护区的资源状况、保护对象所处的环境条件、保护对象的特点和固有的规律,探索保护对象受威胁的程度与原因,探索和揭示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和生态环境因子间的作用、典型植物自然垂直分布带类型的过渡特征及其演替规律,为资源保护与管理、开发与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主要任务包括:

  (1)研究珍稀濒危和国家重点保护物种的生存栖息方式和适应环境能力及其繁衍规律,为其恢复原始状态和种群恢复提供科学依据。

  (2)研究和查清有重要经济价值、能形成市场潜力、适合开发利用的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分布、贮量及生物学特性和人工繁殖方式,为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3)探索和揭示长白山火山地貌的形成过程和规律,监测其活动情况和异常现象及其对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的影响。

  4.2.1.2目标

  通过科研、监测的实施和教学实践基地的建立,进一步完善保护区科学的保护管理体系和科研、监测设施设备,使科研、监测、管理水平和科研队伍素质得到较大提高,与中外专家合作,充分发挥保护区科研、教学基地的巨大优势和潜力,将保护区科研、监测和管理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把保护区建设成为中外森林生态系统类型科研、教学实践的重要基地,为自然保护、自然资源的合理适度开发利用提供有效方式、方法和科学依据,为周边社区经济发展提供实用技术和寻求最佳途径,从而实现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

  4.2.2 科研与监测的原则

  (1)直接为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服务。

  (2)积极与相关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合作。

  (3)科研与实验示范相结合。

  4.2.3 科研与监测工程建设内容

  4.2.3.1 长白山科学研究院建设

  长白山科学研究院办公楼宜选择在环境安静、清洁、振动及电磁辐射小的地段。本项目建设地点为保护区管理局局址所在地长白山管委会池北区(原二道白河镇)。建筑规模为3000m2(共三层),辅助建筑200 m2。科学研究院需要配备各种精密仪器,包括实验仪器、药品、野外调查设备、标本保存与处理设备等。

  4.2.3.2 监测中心建设

  监测中心设在长白山科学研究院内,其拟建成集气象、水文、土壤、野生动植物、森林资源、旅游资源等监测于一体的综合服务部门,为主管部门提供决策依据,为各基层单位提供综合监测数据。其综合监测职能主要通过以下两个系统来实现:

  (1)远程红外监控系统:即在每个防火瞭望塔和主要旅游点上架设远程摄像机,监测森林资源、野生动物、森林火灾、森林病虫害、游客流量等发生、发展、变化情况,并把视频信号传输给各保护站的硬盘录像机,各保护站经视频工作站解码后通过局域网络传输给科学研究院监测中心。这样,各监测点的远程视频信号就会实时反映在监测中心远程监控平台的电视墙上,各指挥机关和决策部门可以通过局域网络随时调用存贮在监测中心磁盘矩阵中的各监测点视频数据,实现对各监测点的远程实时监控,便于工作的指挥、调度和协调。

  (2)3S系统(卫星遥感系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卫星定位系统GPS):即在长白山科学研究院监测中心设立地面卫星接收站,主要接收TM资源卫星信号和风云Ⅱ号气象卫星信号。同时购置地理信息系统所需的相关软、硬件设备,处理解译相关卫星数据,分周期形成森林、土壤、气象等图表信息,通过GPS实现现地定位,分析周期变化情况,并将各种图表信息贮存在磁盘阵列中,形成月份或年度统计报告,为各部门周期性决策提供依据。

  4.2.3.3 科研监测基地建设

  为了进一步加强对长白山森林生态系统的研究,积极开展森林生态系统的发生、发展和演替规律及野生动植物、菌类、林副特产资源、园林绿化资源、中草药资源等珍稀物种的保护与开发利用及自然环境的监测工作,拟将头道保护站1、3、4、6、7林班(林地面积共2088hm2 )作为科学院长期的科研、监测和实验教学基地,通过建设将成为温带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基地和示范项目。

  4.2.3.4 生态定位观测站及固定样地(带、线)建设规划

  生态定位观测站及固定样地(带、线)的设立主要用于对森林资源动态变化、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生境及繁衍规律、珍稀濒危物种数量变化趋势、人为活动对保护区生态环境的影响、“三江”源湿地生态系统及水文水质动态变化等进行观察监测。根据监测对象的所在位置、土壤、气候特征、动植物分布规律、交通条件等,在不同海拔高度、地段布设生态定位观测站及固定样地(带、线)。

  本次规划根据长白山自然保护区资源分布、科研及监测对象等具体情况,建立生态定位观测站3处、固定样地50块、固定样带5条、固定样线40km。

  3处生态定位观测站建筑面积均为100m2,分别设在:①U形谷旅游活动较频繁的地段一处,即白山保护管理站的35林班内,主要监测人为活动引起的生态系统和景观的变化趋势;②漫江湿地保护带一处,即峰岭保护站的7林班内,主要监测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变化;③维东保护管理站的71林班里一处,主要监测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变化。

  50块生态定位观测点(固定样地)根据保护区内综合监测需要布设。

  5条固定样带主要用于野生动物监测,同时兼顾植物等其它综合监测。每条长5.0km,宽100m,分别设在:①头西保护管理站的10、18、20林班内;②白河保护管理站的8、9、10、22林班内;③池西保护管理站的1、8、9、17林班内;④峰岭保护管理站的2、3、4林班内;⑤横山保护管理站的35、36、38、40林班内。

  40km生态定位观测线(固定样线)共2条,分别设在:①白山保护管理站境内20km,②维东保护管理站境内20km。

  生态定位观测站及固定样地(带、线)布设详见“建设工程规划总体布局图”。

  4.2.3.5 气象观测站建设

  保护区的气候主要是由太阳辐射、地形地势及大气环流相互作用而形成了垂直分布特征。自山下至山上,不同的高度存在不同的气候类型,形成明显的垂直气候带,可划分中温带、寒温带和高山亚寒带3个气候带。在3个气候带中又可划分出4个不同类型的垂直气候区,即中温带湿润红松阔叶混交林气候区,寒温带湿润云冷杉林气候区,寒温带湿润亚高山岳桦林气候区,亚寒带极湿润高山苔原带气候区。气候与生物区系、种类、生物多样性及土壤理化性质密切相关,建立气象观测站,监测不同气候区、不同生境条件下的气象因子变化,为研究生物物种适应环境能力及种群演替规律提供科学依据,为抢救珍稀濒危物种及其种群复壮奠定基础。

  本次规划在海拔900m处(红松阔叶混交林气候区)、海拔1300m处(针叶混交林气候区)、海拔1850m处(岳桦林气候区)等3个海拔高度分别设立气象观测站。

  主要监测因子:气温(年平均气温、年积温、最高温、最低温)、地温、降水量(冰雹次数及灾害程度、积雪厚度)、蒸发量、干湿度、日照时数、日照强度、风向风速(八级以上大风日数及受灾程度)、冻土厚度、无霜期、云雾日、雾凇日、气压等。

  4.2.3.6 科研课题

  (1)长白山自然资源综合考察

  长白山保护区除1993年进行了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土壤、植被专业调查外,多年来未进行过系统的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因此,需在2007~2009年对保护区自然资源现状进行综合考察,为长白山保护区的保护与开发提供科学数据。考察内容包括:

  A 地质:主要是考察长白山火山活动情况(包括地震断裂带、地热、压力、泉水、矿物质变化等情况)。

  B 地貌:重点考察火山地貌群(包括火山锥体、玄武岩台地、形状、海拔高度、相对高度、坡度、地形地势等变化情况)。

  C 土壤:主要考察长白山各类土壤组成的分布、结构、厚度、肥力的变化情况。

  D 气候:主要考察长白山气候变化情况(包括温度、风速、风向、降水、积雪深度、空气干湿度、无霜期、云雾、雾淞、气压、日照等变化情况)。

  E 野生动物资源:主要考察各种动物的种群分布、活动范围、规律、数量、健康状况、栖息环境以及食物链、濒危程度等变化情况(兽类、鸟类、昆虫类、爬行类、两栖类、软体动物等,包括极端环境微生物研究)。

  F 野生植物资源:主要考察植物的种类分布、数量、生长环境及长势,病害、鼠害、濒危程度等变化情况(木本、草本、藤本、苔藓、地衣、真菌、寄生藻类等)。

  G 种质资源: 主要摸清种质资源家底,利用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技术分析各物种的种群分布、种群规模、居群遗传结构、遗传多样性水平等变化情况。

  H 河流水系:主要考察以江源为主的各支流(包括地下水)水文水系、流速、流量、水质、水位等变化情况。

  I 矿泉资源:主要考察温、冷矿泉分布,涌水量、矿物种类含量,水温度等变化情况。

  J 矿产资源:主要考察长白山矿产资源种类、质量、含量、储量等。

  K 自然景观资源:主要考察典型的四个植物垂直分布带,大小天池、王池、金线泉、玉浆泉、瀑布、地下森林及奇峰异石等。

  L 人文景观资源:主要考察女贞人祭长白山的“钓鱼台”,安图知县刘建封率队考察“避风石”石刻、道人修行的“八卦庙”、天女浴躬池。抗联石壁刻字、国际科学文化组织、国外专家名人、领导人及国家领导人赴长白山活动题词等。

  (2)特有及濒危物种种质资源保护及功能基因的开发利用

  采用原地保护和迁地保护相结合的方法对长白山区特有种及濒危种进行种质资源保护。同时利用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分子生物学手段研究长白山特有种(名贵中草药、林木、药用菌、极端环境微生物)中携带的有价值的功能基因,通过专利的形式转化为自主知识产权。

  (3)风灾区原生植被恢复研究

  长白山目前尚有9274hm2风灾区的原生植被未得到恢复,植被类型为草地。本课题试图通过人工培植和天然恢复的途径,找出恢复风灾区原生植被的有效方法。

  (4)生物垂直分布生态系统的科学价值研究

  主要对动植物自然垂直分布带、区系物种类型多样性、应用价值多样性、种质资源多样性的重要科学价值进行研究。

  (5)珍稀濒危物种种群数量、分布与动态规律研究

  探索和研究珍稀野生物种濒危程度、生存环境、种群数量、分布范围及动态规律,从而阻止和避免珍稀濒危物种的灭绝。

  (6)珍稀濒危物种人工培育繁殖技术研究

  对珍稀濒危物种进行人工培育繁殖试验,并力求物种不因生存环境改变而导致其基因发生变化,从而保障优良种质基因不被丢失,最终达到物种种群复壮及科学合理开发利用的目的。重点进行人参、刺五加、龙芽葱木、冷水鱼、中国林蛙、无核五味子培育技术,梅花鹿、马鹿野外驯化等种群复壮及开发利用的研究。

  (7)伤病动物救护、驯练及放归研究

  对伤病动物在及时快速救护、康复期间驯练、康复后放归自然等方面进行探索和研究,从采用方法、措施和步骤中找出成功经验,为野生动物救护、驯练及最后放归自然寻找有效方案,最终达到物种种群复壮的目的。

  (8)野生动植物优势种群生态生物学特性研究

  主要从生态生物学特性方面入手,探索和研究优势物种种群发展壮大的原因,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为珍稀濒危物种复壮寻求有效途径。

  (9)珍贵食用、饮品、保健、药用、香料、观赏植物的种群恢复与开发利用研究

  探索和研究长白山区中草药、山野菜、蜜源植物、食用菌、香料、观赏等物种的价值、储量及其保护开发利用途径。

  (10)保护区综合效益定量分析研究

  目前,对自然保护区的综合效益尤其是生态效益分析,大多停留在定性范围内,不够科学和准确。本课题主要分析研究自然保护区各项效益的量化指标,为保护区的保护管理和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11)人为活动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

  主要研究周边居民、游客对野生动植物生存环境、大气环境、水环境等带来的负面影响和控制办法。

  (12)保护区绿色教育的研究

  绿色教育是我国建立“绿色经济强省”、“生态省建设”和“绿色奥运”等宏伟计划的重要保障,绿色教育是全民教育,它关系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绿色意识的形成和生态伦理道德的培养。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是天然绿色教育基地,得天独厚,通过对保护区绿色教育的研究,把保护区绿色教育基地建设成为全国性示范基地。

  (13)国内外保护区现代化管理的研究

  通过对国际国内有关自然保护区现代化管理的研究,取长补短,借他山之石,把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国际领先的保护区。

  (14)保护区可持续发展的研究

  主要从政策与法规、资源与环境、社会与人口、保护与开发、局部与整体、当前与长远等方面入手,研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问题,把资源优势变成技术优势和经济优势,真正实现保护区的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5)“3S”系统在保护区监测及管理方面的应用研究

  目前,“3S”系统在保护区监测及管理方面得到广泛应用,比发达国家我们起步较晚,且应用范围窄精确度低。要进一步研究和掌握“3S”系统尖端部分和更深层次方面的应用技术。

  4.2.3.7 监测项目

  (1)森林资源动态监测

  运用森林资源数据库、“3S”系统、卫片和森林生态学理论,解译图片获取信息,利用生态定位观测站、固定样地(线),对森林资源动态变化进行监测。根据蓄积量、龄组、平均直径、平均树高、郁闭度、枯损及更新等综合因子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研究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探索和掌握整个森林生态系统的演替及其环境的变化规律。

  (2)森林病虫害监测

  运用“3S”技术,结合调查、普查、利用生态定位观测站、点(固定样地、线)定期对森林病虫害的发生种类、发展蔓延趋势、危害程度等进行监测。

  (3)珍稀濒危植物动态监测

  运用“3S”技术,结合调查、普查、利用生态定位观测站、点、线(固定样地、固定样线)定期对珍稀濒危植物进行监测,观察其生长规律、繁衍过程、生存能力、种群发展前景等。

  (4)野生动物种群动态监测

  运用“3S”技术,结合调查、普查、利用生态定位观测站、点(固定样地、线)、红外摄像、照相、无线电跟踪等手段,对野生动物进行监测,掌握其生活规律,了解其健康状况,以及对环境的适应性、生物链衔接状况、种群发展前景,为其种群复壮奠定基础。

  (5)环境质量监测

  主要对保护区生态环境进行监测、研究、分析,如大气、水、噪声指标的变化情况及人为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6)“三江”源区生态系统及水文地质监测

  主要对松花江、图们江、鸭绿江源头湿地生态系统及水文地质进行监测,分析研究长白山湿地、水文、火山地质地貌变化运动征兆及规律。主要监测因子有:湿地及水域面积、河湖水深、水质、河水流量、冷热泉涌水量(温度、矿物含量)、冻层厚度、冰雪融化期、地下水以及生物物种动态变化等。

  (7)土壤性状监测

  结合调查、普查、利用生态定位观测站、固定样地(线)定期对珍稀濒危植物生境地、重要湿地、特殊地质地貌区、人为活动区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氮、PH值、阴阳离子交换量、土壤水分、容重、颗粒组成、紧实度、盐份总量、重金属种类及含量等指标进行监测,分析研究。

  (8)植物多样性动态监测

  结合调查、普查、利用生态定位观测站、固定样地(线)定期进行植物多样性动态监测。主要对植物自然垂直分布、各植物区系、各植被类型、众多的维管植物等的动态变化进行观察监测,分析研究。

  4.2.4 科研队伍建设

  4.2.4.1 改善条件稳定队伍

  要重视保护区科研监测工作,并将其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改善科研人员工作环境、生活条件及待遇,留住人才、稳定队伍。只有这样,高素质技术人才才不至于流失,保护区科研工作才能取得重大的突破性进展。

  4.2.4.2 引进人才充实队伍

  通过提高人才待遇,尤其是对拔尖人才给予优惠条件等措施,引进高学历和有经验的专业高级科研人才,充实和壮大科研队伍。

  4.2.4.3 培养人才提高整体素质

  通过请进来、派出去的办法,有计划地培养保护区科技人才,不断提高科研人员的业务技术水平和整体素质。

  4.2.4.4 广泛合作相互交流

  通过考察、学术交流、教学实验及科研项目合作等途径,与国内外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科研人员和专家学者联系,进行相互切磋、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共同攻关,开展科学研究,大力开发科技成果。与相关部门合作的项目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

  (1)自然保护区资源的综合考察和综合评价;

  (2)生态监测定位站的布设及观测结果的整理分析;

  (3)自然保护区短期及中长期发展规划的编制;

  (4)各项发展规划实施效果的分析评价;

  (5)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的救护、繁育及野外生存训练;

  (6)各项科研成果的鉴定、公布及出版。

  4.2.4.5 建立激励机制奖惩分明

  为了充分调动广大科研人员的积极性,鼓励爱岗敬业精神,在科研工作中建立激励机制,把工作业绩和个人的切身利益挂钩(如提拔任用、职称晋升、奖金、住房、培训等),对取得重大科研成果的有功人员要给予重奖。

  4.2.5 科研组织管理

  4.2.5.1 科研管理机构

  建立健全保护区科学研究院组织机构,选拔政治素质好、技术水平高、组织能力强的人员到科学研究院领导岗位上,负责组织、协调科研监测工作的有序开展,为保护区科研事业的发展提供组织保障。

  4.2.5.2 常规性工作组织管理

  对于常规性科研、监测、调查、实验、技术应用及推广等,采取各专业科研人员既分工又合作的方式有序进行,一般项目应立足于保护区内自身技术力量完成。对于一些综合性、专题性难度较大、国家重点攻关或涉及对外合作的科研项目,应采取与国内外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设计单位合作的方式共同研究,并单独制定科研实施方案。

  4.2.5.3 课题项目组织管理

  科研课题管理实行课题负责人制度,并以书面协议明确课题负责人的责任、义务和权利,负责人全面负责科研项目的组织实施。一般项目负责人可直接委任,对于大型、综合性和重要科研项目,应实行项目负责人竟聘制。

  科研课题由科学研究院向保护区管理局提出年度计划,经管理局审定后向上级科研管理机构申报拟选课题,课题计划审批下达后,由课题组负责实施。课题完成并经评审鉴定后,所有材料应及时归档。对应用性课题的实用成果,要尽快组织推广。

  4.2.6 科研档案管理

  建立健全档案管理系统及各项规章制度,完善档案管理设备,培养专业档案管理人员,购置档案管理专用设备一套(包括电脑、档案柜等)。

  4.2.6.1 档案管理内容

  (1)科研计划及总结:中长期及年度科研计划,专题研究计划、年度科研工作总结,科研项目报批、科研经费及项目资金安排等文件、资料。

  (2)科研论着及成果:科研人员在国内外各级学术刊物上发表的论文和着作,保护区科研工作取得的各项科研成果及奖励等。

  (3)科研监测记录及原始资料:野外观测记录、课题原始记录、统计数表及图纸、照片、声像资料等。

  (4)科研合同及协议:已签定的科研课题项目合同、协议书及项目组人员分工名单。

  (5)其它有关资料:从外部收集来的有关科研、监测、保护管理等方面有价值的先进经验及实用成果,科研工作人员的个人工作总结材料。

  4.2.6.2 档案管理措施

  (1)按章管理及时存档:科技档案管理要严格执行期限制,对有关科研监测资料、成果、项目报批、奖惩、论着及文件等,应在规定期限内及时归档,以免资料流失。一般资料存储普通文本和电子文本,重要资料还必须存储光盘。

  (2)专人管理明确职责:档案要设专人负责管理,建立档案管理人员岗位责任制,明确其职责和任务。

  (3)建立登记制度:内部人员借阅档案材料时,必须履行登记手续,对所借材料不许转借、涂改和污损,对以往缺损的档案材料应尽量设法收集、修复弥补。外来人员借阅档案材料必须经有关领导批准方可。

  (4)建立规范化模式:为便于保存和规范化管理,档案应统一规格、统一形式、统一装订、统一编号,尽量做到美观整洁。

  (5)作好保密工作:对机密性档案材料,要按照国家保密法有关规定,严格执行保密制度,切实做好保密工作,杜绝失密、泄密。

  (6)实现管理现代化:档案管理要配置先进设备,利用计算机技术及局域网和互联网功能,培养高素质管理人才,使档案管理实现自动化、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和现代化,切实提高档案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7)严格考核制度:有关部门对档案管理工作要实行检查、验收及考核制度,每年至少要对档案管理工作进行一次检查,不断改进和完善保护区科技档案管理工作。

  4.3 绿色教育(宣教)规划

  4.3.1 绿色教育目的意义

  所谓“绿色教育”是指以唤醒人们的生态意识,确立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道德观念,并使之付诸行动的教育,是适应21世纪环境革命发展和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新时代环境文化教育,是环境社会科学与环境人文科学的教育。国际上绿色教育已有几十年的历史,目前西方国家对公民素质提出的基本要求是“有责任的地球公民”,这是西方高度绿色化教育的产物,也是西方经济高度发展的基础。在长白山保护区建立“绿色教育实践基地”,与国内外相关的环境教育组织建立合作关系,与高校及科研院所合作共同开展科研与教育,举办国内、国际绿色教育经验交流会,为来基地的所有人提供解说与绿色教育相关服务,不仅可以通过有形的途径向人们宣传绿色理念,使人们增加环境意识、环境伦理意识、环境能力意识、环境行为与环境价值观,更重要的是利用长白山的 “绿色教育”资源营造一种氛围,吸引外资,募集社会资金,建立绿色基金和绿色银行用以进行绿色教育及开展相关活动,通过对各类教育对象的各种方式教育,达到滚动式绿色教育效果,最终实现全社会绿色教育。

  4.3.2 宣教对象

  面向全社会不同层次人群提供培训和教育,包括各级领导、教师、学生、保护区职工、游客、科研人员、新闻工作者和周边社区居民等。

  4.3.3 宣教内容

  绿色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宣传有关自然保护区政策法规,区内资源的珍贵性、稀有性、生态环境脆弱性及其重要科学价值;宣传保护区建设成就、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价值;宣传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与环境的依赖关系、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的关系以及生态环境危机对人类生存的威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方式与途径;开展科普知识教育,宣传鼓励提倡向绿色保护及教育事业献爱心,大力吸引外资、广泛募集社会资金用于绿色教育及保护区建设。

  4.3.4 宣教方式

  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报刊杂志、图片、电影、录像、光碟、导游介绍等视听方式,利用标牌、标语、橱窗等警示、告示等方式,参观自然博物馆并利用环境警示厅的声、光、电设备进行生态环境保护教育;利用绿色教育资料图书馆,以保护区为中心向周围辐射,传播绿色理念;参观野生动物救护中心、濒危植物种质资源保存圃,到野外教学实习基地进行现地考察、实习,举办中小学生夏令营活动,举办政府决策者、管理者和各级教师绿色教育讲习班;开展公民认养保护区动植物活动,对所有来绿色教育实践基地的受教育者开展义务植树及命名林活动;赠送自然保护区保护宣传画册等。

  4.3.5 工程建设内容

  4.3.5.1 宣教中心建设(含自然博物馆)

  本次规划在北坡山门附近,拟建一处宣教中心(含自然博物馆),总建筑面积6000m2,三层结构,辅助建筑300m2。博物馆设有序厅、长白山形成厅、环境警示厅、资源厅、生物多样性保护(基因保护)厅等5个展厅和1个电教厅。同时,博物馆内设有完善的服务设备设施,一楼设有接待室、长白山旅游纪念品商店等,二楼设有观众休息室,并为残疾人设置无障碍通道。此外,为方便外国朋友参观,配置三个语种的语音导览机,且不受参观路线的限制。

  宣教设备及其它:多媒体触摸屏,三维全景展示系统,高亮度大屏幕投影机,电脑拼图设备,数码影像系统,电脑控制系统,电脑声光系统,中央空调、吸湿设备,标本制作及陈列台柜架等,标本的制作与购置、内部装修与展品布置等。

  4.3.5.2 绿色教育基地综合楼建设

  建设地点为局址所在地长白山管委会池北区(原二道白河镇),建筑面积1500 m2(包括宿舍及食堂),三层,辅助建筑60m2。主要设备设施有电脑、简单化验分析及科研设备、食宿设施等。

  4.3.5.3 野外教学实习基地建设

  在保护区头道保护站1、3、4林班(实验区),规划3处野外教学实习基地,每处基地面积为3 hm2。根据绿色教育要求及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特点,分别设置三个类型:

  (1)森林生态系统及生态环境保护教育基地;

  (2)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其重要科学价值教育基地;

  (3)自然资源有效保护及合理开发利用教育基地。

  4.3.5.4 职工技术培训

  为适应保护区当前的建设及未来发展的需要,要加强对现有职工的专业技术培训。通过定期或不定期轮训、集训等方式,结合日常考核,选拔一批有才干、爱岗敬业、有发展潜力和培养前途的中青年职工到有关科研单位、大专院校深造,不断提高保护区职工的整体素质、管理水平和科技攻关能力。

  4.3.5.5 其它宣传设施

  (1)保护区区徽

  国际国内知名保护区均有属于自己的区徽,长白山保护区当然也应有属于自己的保护区区徽。保护区区徽的设计,既要体现出保护区自然资源保护的宗旨和意义,又要突出保护区自然环境的特征,还要符合保护区的性质,不但要从艺术审美方面考虑,而且要紧扣保护区主题特征,并以简洁明快为宜。

  (2)标牌橱窗

  在开展生态旅游的景点和游览线路设置诸如环境保护、政策法规、景点介绍等方面的宣传牌;在保护区范围内及周边地区设置大型宣传橱窗、宣传栏、宣传标语牌等,以直观的方式和简单明了的信息向周边游客进行环保知识教育。

  4.4 基础设施规划

  4.4.1 确界立标

  按国家自然保护区建设行业标准设立界碑、界桩和指示标牌。

  在保护区界与进出保护区的主要道路相交处树立界碑,共10座。界碑采用石材制作,规格250cm×150cm×20cm,埋入地下50cm。界碑上书写自然保护区名称、批准机关、批准时间。

  在保护区界、各功能区界间树立界桩,共设1200个。界桩的树立根据地形状况和人为活动的频繁程度确定。自然地形明显、人为活动较少的地段每1000m设置一个;自然地形不明显、人为活动较多的地段每300~500m设置一个;每个转向点处设置一个。界桩采用钢筋混凝土制作,规格为顶端正方形15cm×15cm,长度160cm,埋入地下40cm。界桩露出地面部分标注“核心区界”、“缓冲区界”和“保护区界”字样。

  在保护区的一般出入口和人为活动频繁的地方,树立指示牌,共200块。指示牌采用铁板和钢支架制作,规格为150cm×100cm,支架高320cm,埋入地下100cm。指示牌上的文字主要昭示规定、规则,宣传规章制度,提示人们注意事项等。

  界碑、界桩和指示牌上的文字用中英两种文字书写,中文书写采用等线体,英文书写采用印刷体。

  4.4.2 局、站址规划

  4.4.2.1 现状

  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址位于吉林省长白山管委会池北经济区。现有办公楼4600 m2,各下属单位的办公面积500~1000 m2不等,职工住宅为5栋家属楼,共11000 m2。原有的办公楼比较陈旧,办公条件较差,需要维护修缮。

  现有8个保护站,各保护站办公楼建筑面积700~1000m2不等。由于年久失修,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屋顶及屋顶防寒层需维修。每个保护站只有巡护车(北京吉普)1辆,已到了报废的年限。

  原峰岭保护站和横山保护站的辖区较大,其水系分布又属于多条沟系,给巡护管理带来了很大的不便。而长白山北坡旅游线全部处于白山站辖区内,保护管理工作量很大,其南部又是中朝的边境线,更增加了对其加强巡护管理的重要性。为了减轻这两个保护站的工作压力,使保护管理工作更加科学合理,需要在保护区南部与长白县交界处和白山保护站——林班内(原双目峰边防站)附近各新建一个保护站。拟建的保护区南部的望天鹅保护站地理坐标为东经127°54′10″,北纬41°41′52″;保护区东北部的双目峰保护站地理坐标为东经128°16′40″,北纬42°02′23″。

  4.4.2.2 建设内容

  (1)局办公楼维修:本次规划维修保护区管理局办公楼4600m2。

  (2)原保护站改造和维修:原有8个保护站建设室内卫生间、安装淋浴设备并进行简易装修。此外,对头西、头道、池西、峰岭、横山等五个保护站的办公楼屋顶进行防水维修。

  (3)保护站建设:本次拟新建双目峰和望天鹅两个保护站,每站办公楼建筑面积1000m2,停车场面积300m2,并配备必要的设施设备。同时,望天鹅保护站需建一座自用小型水电站(建在保护站附近)。其中,双目峰保护站建在实验区白山保护站52林班内,地理坐标为东经128°15′34″,北纬42°03′48″,管护面积8005hm2;望天鹅保护站建在原峰岭保护站的60林班与长白县林业局交界处,地理坐标为东经128°54′21″,北纬41°41′48″,管护面积8018hm2。

  4.4.3 巡护道路建设与维护

  4.4.3.1 巡护道路建设

  因保护管理工作的需要,保护区需新建通往望天鹅保护站的巡护道路。该路段穿过保护区峰岭保护站9.5km,其两端分别与保护区外通往松江河镇和长白县的地方公路交汇,这样即可封闭原长松公路穿过保护区内核心区共计40.7km的路段,将此路作为松江河镇通往长白县的公路,从而避免了过往车辆对保护区内生态环境造成的干扰和破坏,使保护区的核心区趋于完整,有利于保护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拟建长松公路总长70.8km(穿过保护区9.5km)。

  4.4.3.2 巡护道路维护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现有巡护道路314km,其中二级林区公路(水泥路面)199km,三级林区公路(沙石路面)75km,土路(无等级公路)40km。区内巡护道路路况较差,需要改造和加强维护。

  4.4.4 通讯信息网建设

  4.4.4.1 发展现状

  由于各保护站地处偏远山区,手机无信号,只能用400兆和150兆两个频段的手持机和座机进行联络。目前,长白山管委会正在加紧辖区内通讯网络工程建设,包括增设移动通讯塔,加强宽带通信网、数字化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正在推进“三网融合”,健全信息安全通畅保障体系。这些工程的建设,将彻底改变保护区内以往的通讯状况,完全实现座机、手机、互联网等多形式、全方位的通讯联络现代化。

  北坡电话支局位于白山站址,交换机容量300门,电话线路在区内直埋,区外架空,无线通讯网已覆盖开发景点、景区,信号塔沿旅游公路两侧分布,景区内电视光缆沿路铺设。

  4.4.4.2工程建设内容

  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一些景点的电信线路无法引进,拟在头西、池西、维东、峰岭、横山、双目峰、白山、望天鹅等8个保护站及维东边防检查站各增设移动通讯塔一座,以解决保护区周围通讯死角问题,满足游人的通讯、科学考察、监测、森林防火等需求。规划新增短波电台15台,对讲机60部,卫星电话5部。

  4.4.5 交通运输工具

  保护区管理局需购置三菱4800汽车2辆,执法用车1辆,监测用车1辆,宣传车1辆,边防检查车1辆,生活用车1辆;保护管理站每站配备南京依维克(20座)职工通勤中巴车1辆、工作用车1辆。

  4.4.6 供电、采暖及给排水设施

  规划内容包括头西、池西两个保护站埋设电缆接入国家电网,新建的望天鹅保护站需建小型自用水电站自行供电,双目峰保护站由国家电网供电;白山、头西、池西、横山及两个新建保护站的供暖工程建设;各保护站新建自来水供水设施及小型污水处理设施。

  4.4.7 办公及文化设备设施

  区内多数保护站都比较偏远,办公条件较差,娱乐设施设备简陋,卫星信号接收设备陈旧,文化娱乐生活匮乏。为了改善各保护站的办公条件,丰富职工的文化娱乐生活,需要购置一批办公设施设备、办公用品及简易的体育娱乐器材。

  规划在主要道路及部分步行游线一侧人行道下埋地敷设4~6孔电信管孔,预留安装公用电话及相关服务设施。在长白山管委会建设卫星地面接收站1座,各保护站均配置卫星地面简易接收装置。

  4.5 社区共管规划

  4.5.1 共管原则

  坚持既有利于保护区的保护和管理,又有利于社会安定团结的原则,在互助互利的基础上,引导社区群众自觉参与对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保护,逐步变被动保护为主动保护,同时也使社区经济迅速发展,建立保护区与周边社区共同和谐发展的良好环境。

  (1)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原理,在保证保护区自然生态系统及生态环境不被破坏的前提下,发展社区经济。

  (2)尊重当地传统文化,融合当地民风民俗,重视当地民族团结,经济发展和生产建设,既有利于资源保护与生态环境建设,又符合社区发展需求和国家与地方产业政策。

  (3)社区共管组织机构应由保护区、当地政府、周边社区和企事业单位组成。

  (4)社区组织机构的工作原则是共同协商、互相协作、利益兼顾、共建共管,在保护与开发建设方面发生矛盾的时候,要以保护为主,开发建设服从于保护。

  (5)保护区的各种经营项目的开展,应在有利于引导和推动周边社区群众参与和脱贫致富的前提下进行。

  4.5.2 建设目标

  通过社区共管,使保护区与周边社区建立起一种友好的伙伴关系,在广泛宣传教育的基础上,努力强化社区群众的可持续发展观,增强他们热爱大自然和保护生态环境意识,充分认识到保护自然资源的重要意义,让他们主动参与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同时,积极帮助周边社区发展区域特色经济,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4.5.3 共管机制

  按照自愿联营、民主管理、平等互利的原则,与当地政府或企事业单位组成联营管理组织,签订相关的章程和协议,明确各成员单位的权利和义务,并落到实处,遵照执行。协议要切实体现协作配合,共同负责的精神,兼顾联营各方面的利益。

  4.5.3.1 组织机构

  保护区管理局下设社区共管办公室,处理涉及社区、周边林业局和自然保护区的日常事务,同周边乡镇、林业局及企事业单位建立协作关系,建立共管组织,成立社区共管委员会。

  4.5.3.2 管理形式

  (1)根据国家、省“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条例)”,制定保护公约,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乡规民约和各种规章制度,明确保护区与社区的责、权、利。

  (2)社区委员会下设分会、分工负责组织协调、化解矛盾工作,负责制定社区共管及发展计划,充分考虑社区近、中、远期发展对策及群众生产生活的需要和建设。

  (3)保护区可根据自身的技术优势,对社区发展提供技术支持,积极推广科技成果,提供科技培训,技术指导,帮助社区群众脱贫致富,拉动地方经济发展。

  4.5.4 共管措施

  (1)自然保护区的防火、巡查、管护等保护措施的实施,必须依靠周边的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和当地群众的大力支持。因此,保护区要与他们签订联营共管、互助互利协议,建立保证机制、责任机制和快速反应机制,做到一旦有情况发生需要处理时,有人员和物资上的保证。

  (2)当地政府、企事业单位要积极教育本地或本单位人民群众或干部职工提高对自然保护事业的认识,使他们充分认识到保护自然资源,保护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对自然资源进行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意义,不仅自己不非法进入保护区,而且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中来。

  (3)自然保护区应该充分发挥自己在人才、技术和资金上的优势,帮助、扶持当地群众改变传统的生产经营理念,积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区域特色经济,增加群众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从而真正做到保护区与周边社区相互依赖,利益共享,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4)自然保护区要与驻地武警和边防部队紧密团结,在维护社会秩序、确保边境安全、搞好森林防火等方面积极配合,相互协作。

  (5)保护区应加强与有关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的联系和合作,以弥补自己科研力量的不足。保护区要定期组织多单位、多学科的联合攻关,并不断与外界扩大交流,互通信息。

  4.5.5 周边最佳产业结构模式

  根据保护区周边区域特点及资源优势,构建符合本地特点的产业体系。为此,应选择产业关联度高、带动力强的旅游服务业为主导产业。选择中草药、山野菜等种植、加工业为支柱产业,带动和影响其他产业的发展,形成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前提,以生态旅游服务业为重点,以加工业、种养业为补充的产业体系群。

  4.5.5.1 大力发展种植和养殖业

  (1)长白山中草药资源十分名贵和丰富,要充分利用长白山区野生中草材资源,进行规模性的人工培育潜力巨大。如人参、天麻、草苁蓉、东北刺人参、刺五加、红景天、五味子、贝母、灵芝等。

  (2)长白山山野菜、食用菌种类较多且味道鲜美、负有盛名,有些品种还远销国外。进行大规模人工培育前景广阔。如薇菜、广东菜、猴腿、刺嫩芽、山芹菜、木耳、猴头蘑、榆黄蘑、元蘑、榛蘑等。

  (3)利用长白山丰富的观赏植物资源,进行美化绿化,花卉、草本、木本及乔灌木品种栽培、繁育,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如偃松、玫瑰、花楸、八角枫、毛百合、金老梅、长白松、东北山梅花、短梗杜鹃等。

  (4)长白山野生动物资源十分丰富,无论从药用、皮毛、美食等方面,都具有较高价值。进行规模性野生动物养殖,具有良好发展前景。如马鹿、梅花鹿、黑熊、紫貂、原麝、狍子、雉鸡、榛鸡等。

  (5)长白山蜜源植物十分丰富,花粉上乘,所产椴树蜜、闻名遐迩,是发展养蜂业的重要基地,可进行规模性人工养蜂。

  4.5.5.2 大力发展加工业

  由于第一产业——种植业的发展,必然带动第二产业——加工业的兴起。加工业主要发展中草药材、山野菜、食用菌、饲料及肉食的初加工和深加工,逐步形成种植、养殖、加工、包装、销售一条龙,使周边群众脱贫致富,自觉参与支持保护工作。

  4.5.5.3 大力发展旅游服务业

  在保护区有序发展生态旅游的同时,也给当地政府、周边企事业单位群众带来相关经济利益,推动了区域性的经济发展,尤其是旅游服务业的发展。第三产业发展的重点是旅游服务设施建设和旅游商品的打造,积极培训和提高服务人员的素质,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在档次、品位及优势上下工夫,充分体现出人性化、生态和民族风情等方面特点。最终实现保护区及社区最佳产业结构模式——以种养业为基础,以加工业为纽带,以生态旅游及旅游服务为主导产业,带动区域相关产业共同发展。

  4.5.6 人口控制与社区建设

  4.5.6.1 人口控制

  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境内无居民点,无常住人口,其周边区域人口密度也很小。然而随着经济和旅游事业的发展,周边外来人口及游客数量逐年增加,如不很好加以控制,势必对保护区生态环境造成压力,甚至会给生物多样性保护带来影响和破坏。

  为了保护好区域性的生态环境,减轻对保护区自然环境的压力和影响,应严格落实和执行计划生育政策,严格有效控制外来人口,提高人口质量,制定有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人口控制政策,使之保持在允许范围之内。

  4.5.6.2 社区建设

  保护区要积极支持配合当地政府参与社区建设,利用科技、人才和资源优势为社区群众提供技术培训、技术指导、多种经营、教学实习、冬、夏令营活动、绿色教育、科普教育等方面的服务,以促使周边社区群众和学生提高保护生态环境意识,更加热爱自然、热爱保护区和家园。要在社区中积极提倡和推行采用电、煤、燃油取暖,炊事燃料采用液化气。总之要尽量减少薪材消耗,逐步实现杜绝使用木材作燃料的现象。要加强社区环境卫生及环境保护建设,要建立垃圾转运站及处理设备,对工业废水及生活污水要经处理达标后方可排放。

  4.6 生态旅游规划

  生态旅游是以生物景观作为旅游对象的特色旅游,是一种以欣赏和研究自然景色、自然环境、野生动植物文化特色为目的,有助于自然保护的高级旅游。生态旅游作为一种宣传主题和产品品牌,日益深入人心,游客在生态旅游活动中,不再是被动地观赏和娱乐,而是主动参与更多的保护自然与环境的实际行动。世界旅游组织认为,目前生态旅游收入占世界旅游业总收入的比例为15~20%。到本世纪末,美国的生态旅游者将达到4800万人。在我国,生态旅游起步于80年代初,从1982年张家界建立我国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开始,迄今我国已有各级森林公园870多处,总面积达700多万公顷,近几年每年接待生态旅游者5000多万人次。

  在21世纪,长白山作为吉林省旅游业的龙头,发展方向应当是生态旅游。即在可持续性发展原则下,通过开发生态旅游资源,把长白山建成面向国内外、在东北亚占有重要位置的生态旅游区,从而带动吉林省的经济发展。

  4.6.1 旅游规划的指导思想

  在长白山发展生态旅游业,应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自然保护区条例》等相关的法律法规,以严格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为基础,在保护区自然资源不受破坏的前提下,充分发挥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神山、圣水、林秀、动植物资源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以及人文资源特色。生态旅游规划与建设要以生态经营理论为指导,以保护为前提,遵循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的原则,在开展旅游的同时保护好自然环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要做到统一布局,突出重点,加强可行性研究,使规划设计科学合理,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4.6.2 规划原则

  (1)坚持开发利用与保护相结合的原则。妥善处理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在处理旅游要素的关系上,遵循“区内游览、区外服务”原则,把旅游区开发过程变成生态建设过程,充分考虑旅游业发展的承载力,防止短期过度开发资源行为,避免旅游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2)坚持可持续发展、保持特色的原则。引进生态旅游的概念,坚持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相统一,体现长白山旅游原始、生态、自然、神奇的特色。

  (3)坚持以旅游资源为基础、市场为导向原则。科学规划,综合开发,突出重点,分步实施,不断加大重点景区、重点产品的开发力度,充分发挥自然山水和冰雪资源优势,以旅游产品和旅游时空布局为核心,完善长白山旅游整体功能。

  (4)坚持公平公正、良性循环的开发原则。建立合理的市场机制,确保旅游收益的公正分配。保证一定比例的旅游收入用于保护工程和环保设施建设、运转和维护,努力增加长白山科学研究的投入,促进旅游环境质量的改善和保护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5)坚持科学合理、节约利用土地资源的原则。尽量少占或不占林地,充分利用城区、农地、水域、废弃地或原有的建设用地布置大型旅游度假、休闲设施。

  4.6.3 长白山发展生态旅游的优势

  4.6.3.1 独有的特色优势

  旅游是一种特色,是一种“求异”、“求特”、“求新”的活动。长白山自然地理环境具有明显的地域分异现象(即地域特色),而这正是唤发起居住在不同地域的旅游者旅游动机的自然基础。生活在热带的人们可望去温带或寒带消暑,居住在内陆的人们梦想见到海滨风光,草原沙漠居民则憧憬一睹江南水乡。地域分异的尺度越大,地域特色的景观差异也越大,因而最能满足旅游者的愿望。长白山旅游的特色是“美在原始、贵在自然” 这里有别的风景名胜区所不具有的独特资源,因而必须定位于自然风光观光游和生态旅游。

  4.6.3.2 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可谓山奇、水秀、林幽、树美、花妍、石怪、谷深,体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及美妙绝伦,是欧亚大陆北半部最具代表性的典型自然综合体,具有森林生态系统完整、生物多样性丰富的特点,是地球上同纬度保存最完好的森林生态系统。从海拔720m到海拔2700m,明显的分为阔叶林带、针阔叶混交林带、针叶林带、岳桦林带和高山苔原带五个植被垂直景观带,浓缩了从北温带到北极地区几千公里的生物景观,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

  4.6.3.3 独特的地理气候优势

  由于长白山海拔较高,地理位置特殊,气候瞬息万变,云雾风雨变幻莫测,这也是难得的旅游资源。在气候方面,天池气象站与全国的气象站记录相比,有众多的“全国之最”和地区之最:年平均气温为-7.3℃,为全国最低,比号称 “中国寒极”的漠河和西藏“寒极”那曲都低;年平均风速11.7m/s,为全国最大,超过8级的大风天数269d,为全国最多;积雪日数258d,降雪日数145d,均为全国最多;年降雪量(320mm)及积雪深度也为“全国之最”;雾凇日数165d,为全国最多;年降水量1333mm,年降水日209d,都为秦岭——淮河以北最多;年有雾日数265d,为北方最多;比“雾都”重庆多了近两倍。

  4.6.3.4 高知名度效应优势

  长白山以神圣、神秘、神奇誉满世界、闻名遐迩,在国内外有很高的影响和知名度。长白山是建立最早、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之一,也是我国最早加入国际生物圈的三个保护区之一。作为“东北第一名山”,1995年国家旅游局开展中国山水风光游时,把长白山作为五大汇合点之一。1998年,长白山又被列为国家级旅游景点。特别是“天池怪兽”传说,更给长白山增添了许多神秘色彩。

  4.6.3.5 稳定增长的客源优势

  据国家旅游局和国家统计局1997年海外旅游者抽样调查报告表明,海外游客对中国旅游资源的兴趣,主要集中在山水风光、文物古迹和民俗风情三大方面,其比例分别为50.6%、39.6%、27%。外国旅游者对中国的文化艺术、饮食文化和旅游商品亦表现出较大兴趣。以观光度假、休闲游览为主要旅游目的的旅游者对中国山水风光的兴趣最高,达到64.1%。长白山良好的自然生态和山水风光,以及这里独特的满族、朝鲜族的民俗风情旅游资源,使长白山拥有对韩国、日本、东南亚和港澳台地区游客极大的吸引力。在国内游客方面,由于实行了五天工作制以及居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旅游队伍中来,加上长白山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从而使长白山在东北三省和中原地区,具有很大的潜在客源。

  4.6.4 生态旅游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本世纪50年代以来,环境保护问题越来越严重,已引起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拯救地球”已成为各国人民的一致呼声。但时至今日,环境问题仍每况愈下。现在,地球上每年都有若干种生物灭绝,数百万人患上各种环境病。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也比较突出,其中也包括生态环境的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减少,目前有300余种野生动植物濒临灭绝。

  在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内开展生态旅游,对环境保护同时具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其积极作用在于:第一,能够增强人们的保护意识。保护区具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及景观资源,是天然的博物馆,可利用这个天然大课堂,对游客进行环境保护和自然知识教育,培养其保护大自然的意识;第二,可以为保护工作开辟财源。旅游业是无烟工业,是世界三大创汇产业之一。发展长白山生态旅游不仅直接增收创汇,弥补自然保护经费的不足,达到以旅游促进保护的目的,同时可带动周边地区经济的发展。美国自然保护区的特点之一就是与旅游业密切结合,其国家公园所获得的资金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第二位。

  针对旅游对环境保护并存的“两重性”, 所以必须加强管理,把旅游对保护的负作用控制到最低限度,这样才能趋利去弊,扬长避短,形成“旅游促进保护,保护推动旅游”的良性循环。

  4.6.5 旅游资源评价

  4.6.5.1 奇特的自然景观

  (1)神奇的火山地貌景观

  长白山是典型的休眠火山,其火山地貌十分典型,地貌类型主要有火山熔岩地貌、流水地貌、喀斯特(岩溶)地貌和冰川冰缘地貌。其中火山熔岩地貌主要有火山中山、熔岩丘陵、熔岩地和熔岩谷地;流水地貌主要有侵蚀中山、侵蚀剥蚀低山、侵蚀剥蚀台地、冲积洪积台地、河流高阶地和河谷平原;喀斯特地貌以喀斯特洞穴为主;冰川冰缘地貌在长白山火山顶部,主要为第四纪古冰川地貌和现代冰缘形态。

  ①火山群峰:在长白山周围分布着100多座火山,海拔多在1000米以上,这些多如繁星的火山拱卫着长白山,奇峰秀水相映生辉,构成了壮观的火山群。其中,海拔在2500m以上山峰有16座。即白云峰、芝盖峰、锦屏峰、观日峰、龙门峰、天豁峰、铁壁峰、华盖峰、紫霞峰、孤隼峰、三奇峰、白头峰、冠冕峰、卧虎峰、梯云峰、玉柱峰等形态各异、绚丽多姿。

  ②U形谷:U型谷为长白瀑布水流经之河谷,即二道白河。U型谷贯穿四个植物垂直分布带,谷底水流湍急,曲折蜿蜒,奇石布满谷底,两岸山势险峻,怪石嶙峋,美不胜收。

  ③黑风口:沿北坡登天池,在不老峰东侧尾端和观景台中间的峭壁之上有一“凹”形缺口,就是名不虚传的黑风口,巨石上刻有“黑风口”碑文。这里此处不但风大风硬(足有七,八级大风),且风冷刺骨,狂风卷着枯草落叶,似有飞沙走石之感。举目远眺,天池瀑布清晰可见,似银河垂落九天,但由于在风口可以饱览长白瀑布全貌,游人对此仍乐此不疲。

  ④锦江大峡谷:位于长白山西坡距离天池20km处,分南北两处,在椅子山南2.5km处汇合,平均谷深87m、平均宽100m,峡谷最深达160m,最壮观处长4000m,最宽处约300m,两岸多数地带是坡陡如削的悬崖绝壁。谷壁坡度平均为80o左右,峡谷中耸立着奇特的熔岩石峰林,有的酷似犀牛,有的形同大象,有的像鲜菇,更有“双熊登山”、“犀牛望月”、“双象吸水”、“鳄鱼吞石”、“秃鹫寻觅”、“孔雀开屏”、“狮子欢舞”、“鸡凤和鸣”等奇异景观,两壁色彩斑斓,凝重古朴。北锦江从谷底流下,两岸怪石林立,奇景叠生,栩栩如生,是火山爆发后熔岩石表面的火山灰和泥土被水冲刷所致,是国内规模最大的火山岩区峡谷地貌,堪与著名的美国科洛拉多大峡谷相媲美。谷底及两岸是长白山浩瀚的原始森林,古树参天,巨石错落。特殊的地貌形态使峡谷成为长白山最具有魅力和吸引力的旅游景观之一。

  ⑤鸭绿江大峡谷:位于长白山南坡,距天池30余公里的原始森林中,谷长1000m,宽200余米,深170余米。沿江上溯,峰回路转,物随景移,或见奇峰怪石,或见悬崖峭壁,时而波平如镜,时而急流险滩,自然景观相当优美,可与锦江大峡谷相媲美。

  ⑥老虎背:老虎背又称天梯桥。它位于玉柱峰与梯云峰之间,也是过去徒步登山,观赏天池的必经之路。山脊长达3km,窄如脊背,两侧陡峭,且被雨水冲刷出条条沟纹,加之秋天的植被呈黄、红、绿、紫色,如同老虎的花斑脊背,因而得名。

  (2)秀美的水域风光

  ①天池:长白山天池是由火山喷发自然形成的我国最大、最高、最深的火山口湖,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保存最完好的火山口湖。天池湖水深幽清澈,湖泊孤悬天际,像一块瑰丽的碧玉镶嵌在群山之中,使人如临仙境。天池除自然降水外无任何补充水源,湖水却终年外流不止,为大自然之谜。长白山气候瞬息万变,使得天池若隐若现,绘就了天池“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绝妙景象。长白山天池还流传着天池怪兽的传说,更为她披上了神秘的面纱。

  ②小天池:距长白山天池北侧约3km的二道白河西岸,另有一深一浅两个小天池,也是火山地貌形成的原始水域。小天池隐在岳桦林中,一个碧蓝,一个橙黄,好似一对金银环,所以又称对环湖。银环湖为圆形湖沼,南北长40m,东西宽30m,周长260 m,面积5000m2,水深10余米,水清无波,恬静幽雅。它只有进水口,而无出水口,水位终年无大变化,湖面如镜,倒映蓝天碧树。金环湖与银环湖大小相当,但水深只有几米,有时干涸,露出黄色底泥。小天池四周青山环抱,一直延续至火山口顶部,春、夏、秋季节花草树木构成不同色彩,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

  ③鸳鸯湖:位于天池正西,桦皮河北侧。由两个略呈椭圆形,大小相连接的湖泊组成。东西长215m,南北宽105m,一个四季从不封冻,四周有针阔混交林环映,春夏秋野花盛开,把湖面染成色彩斑斓的调色板,奇丽壮观。

  ④长白瀑布:长白山十六奇峰峰峰环抱天池,天池北侧有一缺口,称闼门,天池湖水由此奔泻而出,向北流经1250m,但由于山势陡峭,水流湍急,一眼望去,象一架斜立的天梯,人们称之为“天河”或“通天河”,也叫“乘槎河”。乘槎河从断壁迭落直下,形成落差68m的瀑布,气势磅礴,轰鸣几十里,在阳光折射下,映出道道彩虹,这些奇妙景象使人遐想无边,留连忘返。

  ⑤锦江瀑布:包括南锦江瀑布、彩虹瀑布、玉栏瀑布、拐弯瀑布等。南锦江瀑布常年水流不断,一阶落差50m,二阶落差21m,总落差74m的二阶瀑布,如银河般从褐黑色火山岩陡崖飞泻而下,激起层层云雾,无比壮观。瀑布周围植被良好,两岸陡壁上遍布奇松怪石。

  ⑥温泉:长白山有梯云温泉、聚龙温泉、湖滨温泉、洗眼泉等温泉,分别由大小不等的泉眼组成了温泉群,冬季温泉四周树枝挂满了雾淞,景观奇特,泉水中有氢、钙、镁等物质,对皮肤病、关节炎及风湿症等疗效较好。

  ⑦南、北锦江:发源于长白山西南坡,由众多泉水溪流汇聚而成,在椅子山南2.5km处汇合成锦江,水质良好,清澈见底,无人为污染。南锦江河道曲折蜿蜒,两岸树木繁茂,河谷清幽,原始生态气息浓郁。北锦江峡谷段景观丰富,河流、幽谷、温泉、植被构成了较好的综合景观效果。

  ⑧梯子河:源自梯云峰两侧,分为两岔。河床宽2m,最深处几十米。两壁陡峭,水流湍急。由于断面下宽上窄呈梯形,发源地河床如层层台阶,故名梯子河。河水深入地下,在地面能听到震耳涛声,却看不见河水,因此有地河与一线天之称。

  ⑨王池:为长白山“七十二龙潭”之一,由岩浆蒸气喷发形成的火山口,传说罕王在此得救而得名。王池周围生长着云杉、桦树、枫树等乔灌木,宛若一轮皎月,镶嵌在林海中,素有“王池笑月”之称。

  ⑩圆池:在天文峰东30.4km的西北侧有一个池浑而圆,形如荷盖的“圆池”,亦称天女浴躬池。相传这里是三仙女降浴的地方。三仙女中的三妹佛库仑浴后吞果受孕,生一男孩,相貌异常,生而能言,名叫布库里雍顺,大清皇帝就是雍顺的后代。清光绪三十四年,奉天候补知县刘建封曾寻览至此,为使人人得瞻,在池边立“天女浴躬处”石碑一座,故得名“天女浴躬池”。天女浴躬池是一个小火山口湖,直径180m,面积4.04km2,水面海拔1270m,池中泉水如注。水清浅,多水草,中央冬无冰,夏无萍,无水流注入,也无溢口,池四周多松,参天蔽日,池畔芳草萋萋,更有雨燕穿天,鱼翔浅底,白鹤相戏,不失为人间仙境。

  (3)独特的植被景观

  ①植被垂直分布景观:长白山形成历史悠久,生态系统完整,植物种类丰富多彩。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依次分布着温带低山湿润针叶(红松)阔叶混交林带、山地暗针叶林带、亚高山岳桦林带和高山苔原带4个植被垂直分布带。在60km的旅游路段、海拔高差1500m之内,可以连续清晰地观赏4种具有明显差异的景观带。这里汇集了从北温带到北极地区几千公里的多种植物,形成了独特的植物区系,堪称“典型的自然综合体”,在全世界也实属罕见。

  ②万亩高山大花园:在长白山的高山苔原带上,从早春到晚秋,各种植物无论是个体还是群体,在不同的时间、地点、环境中都表现出不同风格的景观效果。随着海拔的升高,植物逐渐稀疏,种类逐渐减少,具有特殊的生活形态,植株低矮,匍匐垫状,根系发达,花序大型,色泽鲜艳。每年6~7月间,五彩缤纷的花朵竞相开放,被称为“万亩高山大花园”,且开花顺序非常独特,它不是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逐渐开放,而是从山顶向下依次绽放,越是寒冷的地方,越是先开花,首先是苔原带和岳桦林带的高山杜鹃破雪露出黄、白花朵,其次是下部的鸢尾、金莲花等200多种鲜花,散发出诱人的娇艳和芳香,极具观赏和保护价值。

  ③地下森林:也称谷地森林,是长白山火山喷发时,地壳下陷形成的一道深谷,谷壁深50~60m,谷长2500~3000m,经过几百年的植物演替,形成了一望无际、郁郁葱葱、古树参天、巨石错落的茂密原始森林,现已开发卧虎岗、药泉溪、白龙洞、洞天瀑和天台等景观。

  (4)多变的气象景观

  夏季的长白山气候瞬息万变,山下是晴天,山上是雨天,山下过夏天,山顶过冬天,山下风和日丽,山顶狂风暴雨,素有“一日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说法。随着海拔高度的上升,气温随之下降,风力逐渐加大。因此,长白山的气候呈垂直分布的特点,具体分为中温带、寒温带和高山亚热带3个气候带。站在山顶俯视天池,忽而风平浪静,水面如镜,湛蓝色湖水尽收眼底;忽而风起云涌,烟雾弥漫遮掩了整个湖面,犹如一锅开水,雾气蒸腾,如临仙境,令人称奇赞叹。

  (5)奇特的冰雪景观

  长白山冬季历来以雪白、雪纯、雪厚和雪质好而著称。冬季的长白山一派北国风光,茫茫林海雪原,银装素裹。长白山高原冰雪运动训练基地深藏于长白山的峰峦之中,海拔高度为1640~1820m,气温非常适合开展高原冰雪运动,占地面积12hm2,是我国目前为数不多的集滑冰、滑雪训练和体育旅游于一体的综合性基地。每年的10月至第二年5月初都是冰雪旅游、运动训练的极佳时节。

  (6)炭化木生成带

  位于长白山南坡旅游公路边缘,可沿途观赏,为火山喷发森林植被炭化形成,由于未待燃尽,瞬间又被火山碎屑和熔岩流掩埋在地下。这些未待燃尽的树木,在潮湿、缺氧、封闭的环境里,经过漫长的地质作用,变成了现在这样炭化木化石,其具有较高的科研价值和观赏价值。

  4.6.5.2 厚重的人文历史景观

  (1)八卦庙:位于天豁峰的缓坡地至山根约200m,南距离天池100m,西与龙门峰相对,为木质结构,三重壁,最外层为不等距的八角形,有崇德寺、宗德寺、尊德寺之说,为1928年崔时玄建造。庙最里面立有两个高70cm、宽49cm、厚3cm左右德圭形木牌,正面碑文:

  道根载源舍堂更造

  地于灵宫本五币寺

  北接法大道主张宇白氏月氏善愿文

  (2)女真祭台:位于天池东钓鳌台上。据《长白山江冈志略》载“台上有一石堆,相传女真国王登白山祭天池曾筑石于台上,故今尚有遗迹。”(按:据《中国文物地图集.吉林分册》云:是清代遗存,待考)。

  (3)满族发祥地:长白山在春秋战国时期称“不咸山”,北朝时称“徙太山”;隋唐时称“白山”、“太白山”,辽金时,用汉语定名为“长白山”,并延续至今。历史上对长白山的不同称谓,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祖先对长白山的认识,也反映了国家对长白山的领属关系。长白山是满族的发祥地,“不咸”之语出自满族先世,合乎满族及其先世世居此地的历史背景和长白山的独有特征。金朝女真人在东北建立政权,将长白山视为“兴邦之地”、“旧邦之镇”,先被封王,后被尊称为帝,并建立庙宇。保护区附近的一些居民至今还沿袭着许多满族的风俗习惯。

  (4)朝鲜族民俗风情:长白山区也是朝鲜族人民的聚集地。旅游沿线有许多具有代表性的朝鲜族村屯分布。浓郁的朝鲜族民俗文化,给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其独特的民族风情和文化历史为开展民俗风情旅游、民族文化研究提供了条件。

  4.6.5.3综合评价

  综上所述,长白山旅游资源可以概括为:原始、古朴、自然、绿色生态、野趣神奇。长白山以其雄伟壮观、巧夺天工、神奇博大、美丽富饶的特点而成为万山之祖、东方乔岳。“粗犷大荒甲天下,雄伟壮丽冠古今”正是长白山的真实写照。这些独具一格、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充分体现了长白山森林生态旅游所具有的自然性、典型性、特有性和神秘性,对广大中外游客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4.6.6 环境容量分析

  由于游人过度密集和不良行为、管理者管理水平和管理手段的局限,不足的基础设施会引发生态、环境、经济问题,乃至影响区域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客观存在承载量的极限值,即旅游环境容量,也称为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

  规划采用日本、欧美等国旅游场所空间利用标准,北坡、西坡、南坡、天池的接纳能力成为衡量规模的关键,同时在对所有景点景区详细勘察、分析的前提下,以天池为突破口,进行承载力的预测和估算。

  天池以20m2/人,滞留时间2h,夏季每日可游时间8h,周转率为4,冬季每日可游时间4h,周转率为2。

  北坡:天文峰可游面积8000m2,日容量夏季1600人, 6号界碑—天文峰步行栈道游人容量按300人计算;天池水面可游面积6000m2,日容量夏800人,冬季400人;全年可游时间为240d,年容量50.1万人。

  西坡:可游面积(包括天池水面)20000m2,日容量夏季为4000人,冬季1200人。全年可游天数为270d,年容量为74.4万人。

  南坡:可游面积3000m2,日容量为150人,全年可游天数为150d,年容量为2.25万人。

  天池景区总容量126.75万人,其中夏季102.75万人,冬季24万人。目前到长白山至天池的游客占总数的80%左右,近期内由于开发其它景区景点,会分流部分游客,预测夏季到长白山旅游的游客60%抵达天池,冬季80%到达天池。

  综上,近期长白山的旅游环境容量为201.25万人/年,近似为200万人,其中北坡95万人,西坡100万人,南坡5万人。

  中远期,随着长白山旅游景点景区不断开发,旅游产品不断创新,预测在夏季到长白山旅游的游客,40%抵达天池,冬季60%到达天池。预测未来长白山的旅游环境容量每年可达300万人,其中北坡130万人,西坡160万人,南坡10万人。

  4.6.7 客源市场分析预测

  4.6.7.1 国内客源市场分析预测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居民的收入开始较大幅度提高,普遍产生旅游需求意识。根据近年抽样调查结果,长白山国内客源市场空间分布特征为:吉林省内游客包括周边辽宁、黑龙江、内蒙古的游客占外地来长白山游客的70%以上,说明长白山仍处于地域性旅游资源范畴内;广东、云南、四川、北京等南部省份和东南沿海省区的游客达到20%。根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来长白山旅游者的规模和所占比重,长白山国内客源市场预测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一级市场:东北三省、京、津及华北地区。这一市场为近距离市场,交通便利,地区经济较为发达,当地居民具备外出旅行的消费观念和旅游消费能力,一级市场可占市场总额的45%左右。

  二级市场:东南沿海经济和旅游发达地区,主要是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地区。这两大地区的居民生活水平普遍较高,国内旅游业相对于中国其他地区最发达,相当一部分居民已将外出旅行作为日常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旨在提高自身的生活质量,是我国国内旅游的主要客源产出地。长白山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优质的冰雪旅游资源与这两个地区居民的生存环境有巨大的反差,因此对他们极具吸引力。二级客源市场可占市场总额的30%左右,属国内的中、远程市场。

  三级市场:国内其他地区,以中西部内陆省份为主,随着这些地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提高以及旅游大环境的形成,特别是交通条件的不断改善,使这些地区的居民具有了远程旅行的能力。长白山的特色旅游资源对这些地区具有足够的旅游吸引力。三级市场客源可占市场总额的25%左右,属于国内远程潜在市场。

  长白山的主要省内客源市场集中在长春、吉林两个最大城市,大部分游客通过敦化、延吉到达长白山北坡,少量游客到长白山南坡。吉林省内客源市场,以吉林省居民利用节假日的观光、游览活动为主,多为近距离和短期旅游。

  4.6.7.2 海外客源市场分析预测

  韩国、日本、俄罗斯、港澳台、东南亚是长白山海外的主要客源地。其中韩国、日本是最重要的两个客源国,2004年游客总量达到4.2万人,占海外游客总量的75%。

  从洲际来看,亚洲是长白山第一大客源市场,2004年占长白山海外市场份额的95%,欧洲、美洲来长白山人数增长缓慢,但极具潜力。长白山海外旅游客源市场的季节性变化非常明显,多集中在6、7、8、9四个月份。长白山海外客源市场预测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一级市场:韩国市场。韩国一直是长白山旅游业的海外主体型客源市场,由于特殊的历史渊源关系,长白山乃至整个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包括白山市、长春市对韩国游客均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二级市场:日本、东南亚和港、澳、台地区。日本是世界著名的旅游客源产出国之一,也是中国旅游的主要客源国,其出境旅游人数居亚洲之首。东南亚国家经济发展较快,是长白山旅游的潜在市场和主要培养的目标市场。港、澳、台地区是中国具有特殊地位的经济最发达地区,人们享有外出旅游的基础条件并有旅游习惯,对长白山的奇异风光极感兴趣。

  三级市场:欧美和大洋洲地区。以生态旅游、科学考察、探险旅游为主要旅游动机,专业旅游者成为客源主体,这一点有别于国内其他旅游接待地的客源结构,也是长白山海外客源市场的重要特点。三级市场客源属于远期侧重开发的远程市场,其比重会逐渐上升。

  4.6.8 环境质量控制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游客量不断增多,相应的旅游服务设施亦有所增加,由此产生的“三废”和生活垃圾也将随之增多,为防止其对保护区环境的影响,必须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严格控制保护区内的建设项目,严禁污染环境的项目上马,对现有的“三废”和生活垃圾要采取科学有效的处理方法,使区内蓝天碧水、空气清新、绿树成荫的景观特色保持不变,实现保护区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有效控制生态旅游对环境质量的影响,应采取如下相应措施:

  4.6.8.1 加强宣传教育及培训工作

  对各级旅游管理人员,进行全方位的森林生态旅游及生态环境保护知识的系统培训,以提高其综合素质,增强其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和责任感。编写系列完备的生态旅游及环保规则,印成册子,不仅要发放到管理人员和游客的手中,更要深入人心,以达到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要加大自然生态保护的宣传力度,在村屯及旅游道路旁设立旅游环境生态保护导游牌和警示牌,文明劝阻与强制性执法相结合,以增强游人对环境生态保护的责任感,使珍爱长白山、保护长白山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4.6.8.2 固体废弃物处理

  固体废弃物主要指塑料袋、饮料瓶、罐头瓶、易拉罐等难分解物质,若弃于林中,不仅影响景观,而且会造成环境污染。为防止固体废弃物的污染,应采取以下措施:

  (1)在生态旅游路线沿途设置宣传牌,警示游客不要随意乱扔废弃物,注意保护环境。

  (2)游览区内在游客比较集中处设立分类垃圾箱,以供游客扔固体废弃物。垃圾箱的造型要求自然、新颖,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可考虑采用木、石材料。

  (3)雇用一定数量的季节性清洁工,分片、分段包干,收集垃圾箱和沿途草地、森林、溪流堆积的垃圾,使保护区经常保持环境的整洁、干净。

  (4)垃圾处理实行分类收集方法,在北坡和西坡景区服务中心和横山门区设置垃圾转运站,收集垃圾并及时运送至垃圾处理场集中处理,垃圾处理场设在松江河镇附近,在二道白河镇和东岗镇的低洼地各建设垃圾填埋场一处,填埋场封场后应进行绿化或其他封场手段。

  4.6.8.3 公厕设置和粪便污水处理

  在旅游区的各服务区及主要景点附近设置新型生态无水公厕,主要旅游线路沿途每2km设置1处。该新型公厕利用优势微生物菌种,将排泄物在4~8h内彻底分解为气体和水,气体经特殊处理排放,无污染,生成的少量水一部分随空气排放,一部分供微生物维持所需生存的湿度之用。整体设备的体积较小,便于车辆运载和自由移动,卫生方便、环保节能,目前已经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和崂山等景区投入使用,倍受欢迎。

  4.6.8.4 废气污染防治

  对于保护区内的旅游服务设施的供热及生活燃料,应使用电、太阳能、风能、天然气和燃油等低污染能源。旅游区内禁止未安装废气净化装置的机动车辆驶入,区内旅游交通工具尽量采用自行车和环保型机动车,严格控制废气排放量,减少空气中酸、硫的含量,以减轻大气的污染。

  4.6.8.5 其他污染防治

  保护区内施工及机械噪声应控制在60dB以下,以免对鸟类及野生动物造成惊扰。区内的建筑设施一律不得使用强反光建筑材料,以免对鸟类造成影响。门区、服务中心等设施,室外不得使用强光照明或装饰性灯光设备,以免对动物造成影响。

  4.6.8.6 建立生态旅游信息管理库

  建立生态旅游信息管理库,为旅游环境质量控制管理决策服务。要充分认识长白山资源的综合价值和生态的脆弱性,一旦破坏,无法弥补。建立“生态旅游观察研究”组织,实行定点、定期监测,以随时掌握调整“旅游强度”,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要把旅游活动纳入法制轨道,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制,保证保护制度的落实。

  4.6.8.7 建立环境保护专项基金

  建立保护区环境保护专项基金征收管理办法,在长白山旅游总收入中,划出一定比例(3%~5%)的资金作为环境保护专项基金,专款专用,确保环保经费及时足额到位。

  4.6.9 绿化美化规划

  为了把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成生态功能健全、生物物种丰富、环境优美的保护区,实现资源保护、科学研究、生态旅游等事业全面发展,除加强保护现有野生动植物资源及其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外,绿化美化也是保护区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具体如下:

  (1)保护区内的服务设施及各管理站周边要搞好绿化美化,达到环境优美,景色宜人。

  (2)对保护区内干道、次干道两侧,要合理选择绿化树种,使之与周边环境相协调。绿化树种尽量采用乡土树种,个别点缀外来种绿化。

  (3)实验区内主要的风景旅游区及景点,应适当点缀些观花、观叶、观果等绿化植物,以改善景观质量。

  4.6.10 旅游安全

  开展森林旅游,首先应考虑安全问题,必须以保障游人安全为前提,使游人顺利到达各个景点,使之乘兴而来,尽兴而归。保护区旅游潜在的不安全因素主要来自交通,陡峭山路、(台阶)水体、迷路等方面。因此,要根据景区景点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关的安全制度,落实岗位安全责任制,对旅游中的不安全因素,必须采取相应措施。

  (1)导游及管理人员要时刻负责游客安全,要及时提醒游客安全注意事项,一旦发生情况,要及时协助处理。

  (2)由于旅游景区景点远离城镇,因此旅游入口处(山门)应设临时医务急救室,用以对伤病游客的临时处置和救护。

  (3)运送游客的旅游车辆,要经常进行安全检查,确保车况良好、正常运行。要根据不同的天气和路况,限制车辆的行驶速度,同时要提醒游客乘车注意事项,司乘人员上岗时不得饮酒。

  (4)导游及管理人员要及时提醒、教育和看管游客,不准随便脱离旅游景点及线路,严禁进入森林,以免迷路走失或遭猛兽袭击;严禁攀登悬崖峭壁或在其下行走、停留,以免跌伤或落石砸伤;危险水区应设警示牌,严禁进入深水区游泳,以免发生不测。

  (5)游船、游泳要配齐救生设备,并设专职救生员及水上救生船只等设备。

  (6)旅游线路危险路段要设立坚固的台阶、护栏及桥梁,确保游人安全通过。

  (7)要经常检查维修旅游设施设备,发现隐患及时消除。

  (8)要高度重视旅游宾馆饭店的防火防盗工作,严格按国家消防标准配置消防系统及器材,严格执行安全制度并履行登记手续,以免发生火灾和被盗案件。

  4.6.11 生态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4.6.11.1 长白山门区项目

  (1)北坡门区及服务设施建设:建设地点位于长白山北坡大门所在区域,项目占地面积10hm2。建设内容包括山门1座、游客接待中心2000m2,山门广场8000m3,停车场43000m2(共4处),安全通道250m,拆迁建筑10000 m2,场区绿化10000m2,征地6hm2。

  (2)西坡门区及服务设施改扩建:建设地点位于长白山西坡大门所在区域,项目占地面积22hm2。建设内容包括山门1座,游客接待中心4555m2,环保大巴换乘区8400m2,入口集散广场20000m2,停车场160000m2(共5处),场区绿化及植被恢复20000m2,拆迁建筑面积1844 m2及辅助设施。

  (3)南坡门区及服务设施建设:建设地点位于白山市长白县漫江镇境内,南距保护区横山保护站9km,项目占地面积5hm2。建设内容包括山门1座,游客接待中心3000m2,环保大巴换乘区3000m2,入口集散广场20000m2,停车场10000m2,门区道路及路面硬化5000m2,场区绿化及植被恢复5000m2。

  4.6.11.2 景区栈道及观景台建设

  (1)西坡栈道建设:拟在长白山西坡,新建和扩建栈道共计35.9km(12处)。其中,新建32.9km(11处);扩建3km(1处)。

  (2)北坡栈道建设:拟在长白山北坡,新建和扩建栈道共计11.0km(4处)。其中,新建8.0km(2处);扩建3km(2处)。

  (3)观景台建设:拟在长白山西坡,新建观景平台1000m2(5处);北坡新建观景平台1200m2(8处)。

  4.6.11.3 景区内客运设施设备

  (1)旅游环保客车服务设施建设:拟在长白山北坡和西建设停车点、停车场、休息广场共14处,总占地面积56660m2。其中,北坡7处,占地面积共29800m2;西坡7处,占地面积共26860m2。

  (2)旅游环保客车购置:在长白山北景区内购置环保大巴车60辆,中巴30辆;在长白山西景区内购置环保大巴车50辆,中巴10辆。

  4.6.11.4 环卫及标识设施

  项目建设地点位于长白山西坡和北坡景区内,总占地面积约0.3hm2。包括:

  (1)生态厕所15座(其中改造1座,新建14座)。

  (2)分类垃圾箱500个。

  (3)标识设施800处。

  (4)清运车13辆(其中粪便清运车8辆,垃圾清运车5辆)。

  4.6.12 生态旅游产品规划

  4.6.12.1 旅游线路设计

  (1)一日游线路

  ①北坡一日游

  主要游览景点:长白天池、长白瀑布、长白温泉、小天池、地下森林、黑风口、天文峰、岳桦林带、高山苔原带、长白山博物馆。

  行程:长白山管委会池北区-红松阔叶混交林带、针叶林带-天文峰-岳桦林带-高山苔原带-高山花园-观景台、黑风口-长白瀑布-长白林海-长白天池-天池十六峰-远眺朝鲜-聚龙温泉群-温泉浴-品尝温泉鸡蛋-小天池-地下森林-长白山博物馆-长白山管委会池北区住宿或乘车返回。

  ②西坡一日游

  主要游览景点:原始森林、天池、中朝5号界碑、环天池十六峰、双梯子河、高山苔原、长白大峡谷、王池、高山花园。

  行程:长白山管委会池北区-原始森林景观-西坡山门-高山花园-王池-梯子河-高山苔原带-天池-中朝5号界碑-天池十六峰-玉兰瀑布-锦江大峡谷-锦江瀑布-温泉-长白山管委会池北区。

  ③南坡一日游

  主要游览景点:望天鹅、长白石林、鸭绿江大峡谷、炭化木遗迹、南坡天池。

  旅游路线:长松公路-鸭绿江中朝界河-炭化木遗迹-南坡天池-望天鹅-长白石林。

  (2)二日游线路

  ①北坡二日游

  主要游览景点:天池、瀑布、温泉、小天池、地下森林、黑风口、天文峰、岳桦林带、高山苔原带、虎林园、长白山博物馆、浮石林、美人松园林。

  第一天:长白山管委会池北区-红松阔叶混交林带、针叶林带-天文峰-岳桦林带-高山苔原带-高山花园-观景台、黑风口-长白瀑布-长白林海-长白天池-天池十六峰-远眺朝鲜-聚龙温泉群-温泉浴-品尝温泉鸡蛋-夜宿游客接待中心宾馆-品尝长白山特有的风味。

  第二天:观日出-沿长廊登天池-瀑布-天池-乘槎河-牛郎渡-补天石-小天池-地下森林-东北虎林园-长白山博物馆-美人松园林-峡谷浮石林-长白山管委会池北区晚餐住宿或乘车返回。

  ②北坡----西坡二日游

  主要游览景点:(北坡)天池、瀑布、温泉、小天池、谷底森林、黑风口、天文峰、岳桦林带、高山苔原带、长白山博物馆;(西坡)原始森林、天池、中朝5号界碑、环天池十六峰、 双梯子河、高山苔原、长白大峡谷、王池、高山花园。

  第一天:长白山管委会池北区-红松阔叶混交林带、针叶林带-天文峰-岳桦林带-高山苔原带-高山花园-观景台、黑风口-长白瀑布-长白林海-长白天池-天池十六峰-瀑布-聚龙温泉群-温泉浴-品尝温泉鸡蛋-小天池-地下森林-长白山博物馆-长白山管委会池北区。

  第二天:长白山管委会池北区-原始森林景观-西坡山门-高山花园-王池-梯子河-高山苔原带-长白天池-中朝5号界碑-天池十六峰-玉兰瀑布-锦江大峡谷-锦江瀑布-温泉-长白山管委会池北区。

  (3)自驾游路线

  ①北京----长白山路线

  1)北京—沈阳—清源—梅河口—辉南—抚松—二道白河—长白山

  2)北京—沈阳-沈抚高速-抚顺-梅河口-辉南-抚松-二道白河-长白山

  ②大连----长白山路线

  大连-庄河-丹东-宽店-桓仁-通化-白山-江源-抚松-长白山

  ③哈尔滨----长白山路线

  哈尔滨—吉林—蛟河—敦化(或安图)—二道白河—长白山

  4.6.12.2 长白山植物园建设

  为了使广大游客充分了解长白山野生植物种类、特点及其在生态环境中的作用,使之自觉参与到生态环境保护中来,扩大长白山绿色教育辐射范围,通过把长白山高海拔地带植物引入低海拔地带栽培,使一些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观赏、药用、食用、工业原料等植物,逐步适应长白山以外的环境,使之在绿化美化、观赏、医药、工业加工、科研、教学、科普、绿色教育及经济价值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特建长白山植物园。

  (1)位置及现状

  长白山植物园拟建在自然保护区外——长白山管委会池北旅游经济管理区南侧,距保护区管理局4km,距二道白河镇政府4km,即白河林业局光明林场的3林班道路以东和4林班之内,南北长2000m,东西最宽1500m,总面积236hm2。园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为典型森林暗棕壤,现有植被以阔叶林为主,还有少量落叶松林,林内植物种类比较齐全,长白山区常见的植物种类都生长在这里。

  (2)建设布局

  根据现地林木、地类及土壤状况,将不同植物,分区分片进行栽培,最大限度地保留现有林木及植被。本次规划将植物园分为乔灌木藤本植物园区、矮灌匍匐植物园区、草本植物园区、药用植物园区、花果园区、湿地园区等6个小区。此外,在园区南部建一处长白山观赏植物繁育圃,既满足植物园本身的苗木需求,也为市场提供绿化美化花木,在园区西南角道路交汇处规划为办公区,占地面积10000m2。

  ①乔灌木藤本植物园区

   该小区在植物园的东部,面积112.2hm2,里面主要栽植东北红豆杉、长白松、红松、水曲柳、黄菠萝、胡桃楸等乔木及亚乔木,暴马丁香、玫瑰、接骨木、刺五加、鸡树条荚蒾等灌木,以及山葡萄 、五味子、木通、猕猴桃等藤本植物。

  ②矮灌匍匐植物园区

  

  该小区在植有园南部,西北与草本植物园相邻,东南与滕本园交界,面积27.4hm2,里面主要栽植长白山高山苔原带矮小灌木和匍匐植物。

  ③草本植物园区

  该小区在植物园中南部,河流东岸,北与湿地园区相邻,东南与矮灌匍匐植物园区交界,面积27.0hm2,里面主要栽植对开蕨、桂皮紫萁、猴腿蹄盖蕨、毛百合、野大豆、狭叶瓶尔小草等草本植物。

  ④药用植物园区

  该小区位于植物园西北部,原有公路的东侧,处于公路与河流之间,东与湿地园区隔河相邻,南与花果园区交界,面积17.1hm2。区内主要栽植药用植物,主要有人参、天麻、草苁蓉、黄芪、细辛、平贝母、东北刺人参等。

  ⑤花果园区

  该小区位于植物园综合楼东北,西面是公路,东面是河流,北是药用植物园,面积12.0hm2。区内主要栽植果树和一些观赏价值较高的花卉植物。

  ⑥湿地园区

  该小区在植物园中北部低洼地带,西靠河流,南与草本植物园交界,东是乔灌藤本区,面积8.7hm2,区内主要栽(种)植荷花、菖蒲、紫花鸢尾、山鸢尾、梅花草、芡、睡莲、回回蒜、宽叶香蒲、狭叶香蒲、黑三棱、眼子菜、泽泻、慈姑、芦苇、水芋、紫萍、雨久花等水生植物。

  ⑦观赏植物繁育圃

  繁育圃建在园区的南部,规划面积25.0hm2,圃区区划为药材种植区、果树育苗区、温室大棚区、乔灌木育苗区、匍匐植物育苗区和大苗区等。繁育圃内主要培育长白山区乡土观赏花木,适当经营市场前景广阔、深受群众喜爱的热带、亚热带植物。

  长白山植物园各园区栽培及繁育植物种类详见附表14。

  (3)工程建设内容

  植物园门区总占地面积为2.4hm2。工程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园区大门1处,植物园综合楼1座(包括办公室、动物医疗中心、档案室、宿舍、食堂、小型商场等),建筑面积1200m2,二层;附属建筑(包括门卫、售票室、仓库等)500 m2,地面硬化(含停车场)3000 m2;钢筋围栏6.5km;园区主道11km(宽6m,包括桥梁2座),繁育圃副道1km(宽4m),人行步道5km(宽2m);长80m、宽8m的温室大棚各5栋,总面积6400 m2;供电系统1套(其中输电线路1300m),泵站1处,引水渠700m,蓄水池1125m3;繁育圃喷灌系统2套;购置高压水车2辆,电瓶车5辆,货运车、垃圾车各2辆,人力游船10只,育苗、植树及其它设备设施1套。

  4.7 可持续利用规划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精神,自然保护区的主要任务是保护自然资源。然而,在国家和地方政府财力有限的情况下,保护区可根据自身的资源优势,在实验区或保护区以外的地方,因地制宜地开展资源可持续利用项目经营活动,为保护区建设和发展积累资金,为周边地区经济发展提供实用技术和示范作用。

  4.7.1 开展可持续利用的原则

  (1)坚持以保护为中心的原则:利用必须服从于保护,可持续利用活动只能在实验区或周边地区进行,不得上对环境有污染的项目,以免对区内生态环境和保护对象造成危害。

  (2)坚持试验示范原则:对于探索性生态经济型项目和实用性科研成果,要建设一定规模的试验示范推广区,为周边社区发展生态经济型产业起示范带头作用。

  (3)坚持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原则:可持续利用项目要依托当地资源优势,选择效益好的项目,并通过环境影响评价和一系列技术经济论证及可行性研究,符合保护区实际情况及区域产业政策,最终取得好的经济效益。

  (4)坚持因地制宜适度开发的原则:可持续利用项目的开展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适度开发和利用具有本地特色的产品,打造特色、绿色产品品牌。

  (5)坚持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原则:发展可持续利用产业,必须考虑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只有保障原材料的不断供应,才能实现可持续利用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4.7.2 可持续利用项目规划

  4.7.2.1 种植业

  (1)中草药种植基地:在保护区白河保护站8、9林班(实验区)规划20hm2林地,进行中草药林下种植,优选当地药效独特、具有保健和治疗作用且经济效益好的珍贵种类,如人参、天麻、五味子、刺五加、贝母、细辛等。建设内容主要包括晾晒场1000m2、贮藏库500m2、管护房1座(100m2),购置的设备主要是运输车和培育工具。

  (2)野果种植基地:在保护区白河保护站6、7林班(实验区)规划30hm2林地,进行野果林下种植。选择当地风味独特、营养价值高、具有保健功能且经济效益好的优良品种,如山葡、猕猴桃、蓝靛果忍冬、笃斯越桔等。建设内容主要包括贮藏库500m2、管护房1座(100m2),购置的设备主要是运输车和培育工具。

  (3)山野菜及食用菌栽培(采集)基地:在保护区白河保护站10、11、12、13、14林班(实验区)规划100hm2林地,进行山野菜及食用菌人工栽培和有计划采集。长白山山野菜和食用菌是真正的天然绿色食品,深受国内外市场欢迎。规划栽培采集的主要品种有:桂皮紫萁(薇菜)、荚果蕨(广东菜)、猴腿蹄盖蕨(猴腿)、龙牙葱木(刺嫩芽)、展枝唐松草(猫爪子)、山芹菜、刺五加、木耳、猴头蘑、榆黄蘑、元蘑、榛蘑等。建设内容主要包括晾晒场1000m2、贮藏库500m2、管护房1座(100m2),购置的设备主要是运输车和培育工具。

  4.7.2.2 养殖业

  在保护区白河保护站1林班(实验区)规划2hm2林地,进行动物养殖。用围栏和笼、圈舍形式(散养或圈养),养殖长白山特有的经济价值较高的珍贵动物,无论从药用、皮毛、美食等方面,都具有很高价值。养殖的动物主要有:马鹿、梅花鹿、黑(棕)熊、紫貂、原麝、狍子、雉鸡、榛鸡以及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森林猪、森林鸡等。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养殖场房屋100m2,畜舍1000m2。森林猪、森林鸡等可以在林中散养。

  4.7.2.3 加工业

  (1)绿色食品(饮品)加工:在长白山管委会池北区建一座绿色食品(饮品)加工厂,主要用于山野菜、食用菌、动物养殖产品、保健品、野果饮料、果酒药酒等加工。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厂房、仓库计1000m2,生产线三条。

  (2)中草药材加工:在长白山管委会池北区建一座中草药材加工厂,主要对种植和养殖的中草药材产品进行加工。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厂房、仓库计800m2,生产线一条。

  (3)旅游商品加工:在长白山管委会池北区建一座旅游商品加工厂,主要用于工艺美术品及旅游纪念品制作加工,包括雕刻、字画、具有民族特色的小饰物、小标本(蝴蝶、枫叶等)、图册、照片等。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加工车间、仓库计800m2,机械设备及制作工具。

  (4)矿泉水开发:长白山矿泉水资源十分丰富,是名副其实的天然无污染绿色饮品,含丰富的微量矿物元素。吉林省国土资源厅积极推进长白山地区矿泉水资源的保护性开发。本次规划拟在长白山管委会池北区(原二道白河镇)建矿泉水加工厂一座,建设内容包括厂房、仓库计1200m2,矿泉水生产线三条。

  (5)地热开发:长白山地热资源十分丰富,其大小不等的泉眼组成了温泉群。地热开发主要是对位于长白山U型谷中的温泉群进行科学合理的利用,开发方式主要是温泉引水工程,其引水管线从U型谷至长白山温泉公路一侧到长白山北坡山门外的和平旅游度假区进行敷设,该线路是温泉至和平旅游度假区的最短距离,比较经济合理。温泉引水工程主要内容包括多个温泉取水口建设、20kmDN350温泉水输送管线,300m3温泉蓄水池、5万m2供热采暖水处理站及和平旅游度假区供热管网建设。

  4.7.3 可持续利用管理

  4.7.3.1 统一领导,按程序进行

  可持续利用项目的建设和开展,要在管理局的统一领导下进行,项目建设前必须编制项目建议书,并进行可行性研究,经充分论证后报主管部门批准方可实施。

  4.7.3.2 依靠科技,增强活力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要想实现可持续利用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科技支撑。可持续利用项目的建设和开展,要以保护区科学研究院为技术依托,以增加项目的科技含量,必要时可聘请有关科研人员为顾问,解决可持续利用项目建设经营中遇到的问题。

  4.7.3.3 广开渠道,多方筹集资金

  可持续利用项目建设启动资金要广开渠道,多方筹措,鼓励个人投资,积极吸引外资,也可实行股份制投资或银行贷款。

  4.7.3.4 遵循市场规律,经营形式不限

  在经营形式上要按市场规律办事,可通过招标采取承包、租赁、联营、股份等多种形式,只要对可持续利用项目的建设和发展有利,经营形式不拘一格。

  4.7.3.5 严格检疫,确保安全

  为了保证保护区野生动植物的安全,避免将传染病带入保护区,对在可持续利用项目的建设中购买的动植物种仔(籽),要进行严格的检疫。同时,要定期对项目中的动植物种群疫情进行检测,及时作好防病治病工作,严防流行性传染病的发生。

  4.7.3.6 加强职工教育,提高整体素质

  要加强职工的职业道德和生态环境保护教育,培养保护意识,树立保护观念,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同时,要加强职工技能培训,提高职工综合素质,确保产品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