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第十六章 保护规划

发布时间:2011-01-22 00:00


1 保护的意义
长白山保存有欧亚大陆北半部十分完整的森林生态系统,在我国同纬度带上,其动植物资源最为丰富,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典型自然综合体,是世界少有的“物种基因库”。仅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年生物多样性经济总价值就达79.51亿元。其中,年生态效益总值为13.77亿元,年社会效益可估算总值为60.20亿元,年经济效益总值为5.54亿元。可见,对其保护意义重大。
通过本规划的实施,保护区内的负面人为影响将大大减弱,生物种群数量、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类型多样性将得到有效保护,生物的生存环境将得到进一步的改善。保护长白山,其效益不仅在于长白山本身,其森林生态功能将使整个东北亚受益。同时,保护还为科学研究提供了更加良好的环境,为整个人类进步作出重要贡献。
2 保护指导思想、原则与目标
2.1 指导思想
以长白山旅游资源开发为契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吉林省建设生态省的战略思想,以国家自然保护区建设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方针为依据,大力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濒危物种种质资源拯救,通过完善和改进保护设施、更新保护理念、加强保护管理,实现长白山种质资源保护与生态系统恢复、良性发展的目标。发挥长白山作为物种基因库的科学研究价值。
2.2 原则
2.2.1 坚持政府主导、共建共管的原则
把保护区建设纳入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计划,把保护区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以带动地方经济繁荣,实现资源环境与社会可持续发展。
2.2.2 坚持优先保护、合理布局的原则
自然保护区内的任何规划建设项目都应以保护为中心,不得破坏和影响保护区自然生态系统和景观资源,开发必须服从于保护,尤其是对典型生态系统、珍稀濒危和国家重点保护物种要重点保护。
2.2.3 坚持统筹规划、分布实施的原则
从自然保护区的实际出发,进行全面、科学、合理规划,本着先急后缓、先易后难、先重点后一般,有计划按步骤地组织实施。
2.2.4 坚持科技为先导的原则
在保护区各项规划中,要广泛吸纳国内外先进技术和经验,配备先进科研监测和管理设备,充分运用高科技手段,不断增加保护管理的科技含量。
2.2.5 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
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遵循自然规律,正确处理好保护和利用的关系,合理适度开发,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最大限度地发挥保护区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真正实现保护区资源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2.6 坚持社区共管的原则
保护区规划建设及管理,要充分考虑周边广大居民的生产生活需要。保护区的建设与发展必须依靠当地政府和广大居民的支持与合作,使之相互依赖,利益共享,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2.3 目标
2.3.1总体目标
依据国家对自然保护区保护、开发、建设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结合吉林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性质、自然资源、地理环境、社会经济状况,确定吉林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发展的总体目标为:
◆ 以生态学和保护生物学理论为指导,以科学研究为突破口,以保护珍稀濒危物种种质资源及其生境为核心,以促进区内动植物种群复壮为重点,以维护区内生物多样性为目的,确保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及自然景观的完整性。
◆ 处理好保护与开发,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的利益关系,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 大力开展绿色教育活动,使之辐射全社会,不断提高社区群众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意识,使保护自然、保护环境,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 立足高起点、高标准,配置高科技含量设施设备,打造机构合理、技术先进的保护、管理、科研队伍,把长白山建设成一个融自然保护、科学研究、绿色教育、生态旅游和可持续利用为一体的全国乃至世界一流的综合性保护区,使之成为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的典范。
2.3.2 分期目标
(1)近期目标
◆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保护管理和科研监测系统的硬件配备及软件开发,基本实现保护管理及科研监测技术手段的网络化、数字化和自动化。
◆ 加强保护区管理机构的各项职能,制定并完善保护区管理办法及各项规章制度。
◆ 加强科研机构建设,充实科研人员,完成技术人才的引进和培训。
◆ 完成长白山自然保护区以及周边地区的本底调查和综合考察,建立系统的、完整的多学科科考档案资料,为保护和开发长白山的自然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 完成珍稀濒危动物繁育基地的建设,实现珍稀濒危物种的人工繁育及其种质资源的保存。
◆ 使森林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及其生境得到基本保护,从根本上遏制人为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实现生态资源的正向积累和生态服务功能的逐渐增强。
◆ 加强生态旅游设施建设,提升服务档次,合理布局景区景点,实现保护与开发的和谐统一。
(2)远期目标
◆ 多功能管理监测系统建设完备,使保护管理的技术手段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 科学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珍稀濒危物种的人工繁育难题得到基本解决,动植物种群复壮工程成效显著,种质资源保护工作取得重大成果。
◆ 宣传教育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保护管理人员综合素质得到根本性的提高,公众自然保护和环境保护意识普遍增强。
◆ 保护区的自然景观资源和生物多样性得到全面保护和恢复,保护区的四大功能得以充分发挥。
◆ 生态旅游设施建设完备,开展生态旅游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 完成可持续利用项目的开发和建设,为自然保护事业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和提高职工的生活水平奠定良好基础。
在本规划期内,实现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开发的科学化、现代化、信息化、网络化、自动化、人性化,把保护区建设成为生态环境优美,资源保护完好,设施设备先进、管理高效、功能多样、可持续发展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国内示范性保护区。
3 保护对象与内容
3.1 保护对象
3.1.1 典型的火山地貌景观
长白山是典型的休眠火山,其最近一次喷发形成的火山地貌十分典型,集中反映了世界上最突出的四种地貌类型,即火山熔岩地貌、流水地貌、喀斯特(岩溶)地貌和冰川冰缘地貌。这些地貌的形成,揭示了地质演化的进程,是地球演化史中重要阶段的突出见证。
3.1.2 独特的原始森林及苔原植被景观
长白山随海拔的升高依次分布着阔叶林、针阔混交林、暗针叶林、岳桦林和高山苔原5个植被垂直分布带,树木参天,古藤缠绕,松萝飘荡,花草萋萋,是长白山特有的植被景观,具有最古朴、最自然的原始风貌。
3.1.3 完整的森林生态系统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的森林生态系统保持着完整的自然状态,结构复杂多样,生物之间进行物质转换的食物链非常紧密,生态平衡十分稳定,是各种生物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有机结合体,是三江中下游地区重要的绿色生态屏障。
3.1.4 丰富的生物物种资源
长白山生存着种类繁多的野生生物,种质基因资源十分丰富。目前,已知的野生动物有1225种,分属于73目189科,其中属国家重点保护的有60种;已知的野生植物有2277种,分属于73目246科,其中属国家重点保护的有24种。保护好这些野生动植物的优良遗传基因,对于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重大意义。
3.1.5 重要的三江源头湿地
长白山是松花江、图们江、鸭绿江的源头,其中图们江、鸭绿江都是中朝两国的界河。保护好这一重要的水源地,不仅对我国三江中下游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在国际上也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
3.2 保护工作内容
3.2.1 生物多样性保护
(1)生物种质资源保护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生物多样性保护最重要的核心是保护生物种质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保证生物种质资源的永续利用是一项全球性任务,也是全球环境保护行动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需要做以下工作:
◆ 摸清家底,开展区域生物种质资源调查、编目工作,尤其是加强对野生种的分布和濒危状况的了解。
◆ 加强生物种质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做到科学合理开发与利用生物种质资源,杜绝只考虑眼前的利益的盲目开发;建立稀有和濒危物种的种植繁育基地;严厉打击非法采伐、偷猎行为。
◆ 营造种质生存环境。保护区域环境,抑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的加剧;加强旅游过程中的物种保护宣传,禁止任意采摘行为,营造良好的物种保护社会环境。
◆ 加强物种基因保护。长白山拥有丰富的林木及药用动植物种质资源,就像一个巨大的基因库,许多物种,尤其是药用物种,都是长白山地区独有的。可以从申请专利的形式保护基因资源,建立动植物遗传基因保存圃、保存库与保护区加以保护。
(2)野生动物保护
保护对象是国家重点保护动物60余种。其中,国家I级保护动物紫貂等11种,Ⅱ级保护动物豺等49种。
保护工作内容:
◆ 开展保护野生动物的宣传教育工作,向保护区周边居民宣传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加强打击非法偷捕偷猎行为,加强动物繁育与救护工作的开展。
◆ 建设珍稀濒危动物繁育基地、野生动物救护中心、动物迁移通道,为动物生长繁育提供良好的自然与人工环境。
(3)植被保护与恢复
保护对象为国家重点保护植物24种,其中I级保护植物人参等3种,Ⅱ级保护植物对开蕨等21种。保护长白山特有的红松阔叶林带、针叶林带、岳桦林带和高山苔原带等四个植被垂直分布带景观,其中高山苔原带植被是重点保护对象。
保护工作内容:
◆ 做好森林防火工作。包括防火宣传、防火系统建设、防火管理、防火政策与防火应急。
◆ 健全森林管理制度,加大森林巡逻力度,严控各种破坏森林植被行为发生,加强旅游线路设计与管理。
◆ 做好森林防疫工作,严防外来物种侵袭,保持现有植被类型演替的稳定性。
◆ 植被保护工程建设。包括重点路段的防护围栏建设,苔原带保护防护工程。
3.2.2 森林资源保护
森林资源保护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 更新森林资源管理软件,广泛开展森林资源调查、监测及信息处理。
◆ 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办法及规章制度,定期对森林资源进行本底调查和动态监测,做好森林资源数据的统计汇总及发布工作,严格指导和监督林地、林木的经营利用,依法承办征用占用林地、有偿使用林地及其它开发利用林地的事宜,坚决制止非法侵占林地、森林、林木的行为,严厉打击乱砍盗伐林木、偷运林副产品等活动。
◆ 做好森林防火工作。加强森林防火队伍与监测系统建设,做好森林火险等级划分工作,加强森林防火隔离带和林火预测预报工程建设,建设森林防火指挥系统、监测系统和火灾扑救组织。
◆ 做好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重点抓好预测预报、检疫和治理三个环节,以达到预防于未然,切实做好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
◆ 做好外来物种控制工作。首先是加强外来物种(尤其是有害物种)危害的宣传,杜绝外来物种的侵袭;受到外来物种侵袭后,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控制,防止其蔓延与再次发生。
3.2.3 生态环境恢复
生态环境恢复主要包括以下工作:
◆ 旅游设施改造整治。按照长白山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和世界地质公园的要求,遵循“区内旅游,区外服务”的理念,改造整治区内的旅游设施,尤其是“U”型谷旅游设施,恢复植被与景观原貌。
◆ 地方公路封闭改线工程。302省道穿过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段36公里对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有严重干扰,规划将302省道改至自然保护区外,原自然保护区段公路封闭。
◆ 绿径网络构建。围绕区内河流、道路、动物迁徙通道,建设绿径网络,使绿径网络尽可能的融入当地的自然景观当中,对当地的生态环境起到恢复作用。
◆ 人口外迁工程。长白山林区以前有很多林业工人,随着国家对长白山森林保护的加强,许多工人都由林业工人转变成农民,其生产活动对区域生态环境有一定的破坏,为了改善区域环境,需要实施“生态移民”战略,把林区生活居住的人口迁到三个旅游服务基地。
◆ 植被恢复工程建设。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转移分散的参民和林业工人,对林业用地和人参种植地开展恢复工作;结合旅游设施整治改造,加强旅游区植被恢复工作。通过植被恢复工程建设,营造良好的区域生态环境。
3.2.4 珍稀资源保护
主要是21处珍稀资源保护地的保护工作,21处珍稀资源指松花奇石、水禽、药泉、长白松种质资源、野山参、红松种质资源(2处)、火山地貌、阔叶林、湿地、矿泉、月牙湾、浮石林、越桔、圆池、天麻、刺人参、炭化木、冷水鱼、落叶松种质资源和灵芝等奇特景观及资源。
确定各个保护地的边界,制定各个保护地的保护管理条例、保护机构,制定游客限制容量和游览活动限制。
3.2.5 环境控制带保护
环境控制带是指以天池为中心的图们江流域、松花江的四个分支流域、鸭绿江的二个分支流域所组成的七个水系带,控制带总面积为206030hm2。即图们江控制带(27850hm2)、鸭绿江控制带(44220hm2)、二道白河控制带(10870hm2)、三道白河控制带(46520hm2)、槽子河控制带(21450hm2)、漫江控制带(43590hm2)、十五道沟控制带(11530hm2)。水系保护区指的是“七带”中的水域(包括其支流)及其两侧1000m范围内的保护区域。
控制带及水系保护区是影响长白山生态环境的重要区域,是辖区内独具特色的生态长廊及重点湿地保护工程,对其进行以保护为主的环境控制管理,不仅关系到长白山保护开发,而且关系到更大区域的生态环境建设。这些水系是周边区域的水源地,因此,需要加强管理,控制围绕这些流域进行的建设活动。
保护建设内容:
◆ 保护七个环境控制带的湿地资源。这些湿地主要分布于长白山三江上游主要水系流域范围内保护区以外。解决的主要问题是目前的分区管制与不合理开发、破坏问题。
◆ 加强控制管理。严格控制在七个环境控制带及水系保护区内进行的建设活动;严格限制改变现有水域系统格局;限制旅游船只数量,提倡使用清洁能源;定期清理水域垃圾;严禁将不达标污水排入水域。
3.2.6 人类活动环境控制
区域环境保护工作重点是生态旅游、工矿企业生产、居民生活等对环境的影响,需要控制和治理的污染源主要有固体废弃物、废水废气、车辆尾气、噪声、强光污染以及游客安全隐患等。
4 保护功能区划与总体布局
4.1 功能区划
保护区的功能区已于1996年第一次编制总体规划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自然保护区工程总体设计标准》、保护区植物群落、动物种群以及生态类型特性,结合保护区性质与任务进行了区划,该结果已经得到了国家林业局的批准。
4.1.1 核心区
核心区总面积为128312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65.3%,主要分布在该保护区的中心及人为活动较少的南部。核心区在各保护站均占有一定比重,但以池西、横山、维东保护站为多,约在24000hm2以上,而白河、头道、头西保护站核心区面积较少,均不足10000hm2。
核心保护区拥有大面积的天然阔叶林、红松阔叶林、针叶林、云冷杉林、长白落叶松林和罕见的长白松林、岳桦林、苔原灌木林和苔原草地,林下栖息着各类珍稀濒危动植物。区内不再人工造林,让其自然演替恢复。
4.1.2 缓冲区
缓冲区总面积20043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10.2%,分布在人为活动不多的核心区与实验区之间,如白山、维东等保护站。在开展点线旅游或远离居民点和自然天堑的地方则省略了此道防线。在西部环区公路一侧、南部原松江河—长白县的公路两侧地势险峻、中途又无停车站的地段缓冲区,便直接作为核心区的屏障连接车道。
缓冲区内多分布阔叶林、红松阔叶林、针叶林以及少许疏林地、苔原灌木林和苔原草地。缓冲区要控制人为活动,以实现对核心区的保护屏障作用。
4.1.3 实验区
实验区面积为48110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24.5%,主要分布在距村屯较近、人为活动较多的地方。同时,根据科研需要在保护区边沿亦划出一定面积作为科研用地,主要分布在头西、白河、白山等保护站,面积分别为10257hm2、9725hm2、8363hm2,峰岭、横山分布较少,面积分别是3230hm2和3070hm2。
根据科研需要,实验区中各种地类均有分布,有不同面积的天然阔叶林、红松阔叶林、针叶林、长白松林、长白落叶松林,岳桦林、苔原灌木林及其草地和因风倒而形成的各类迹地。实验区的划分为核心区外围设了一道屏障,也为科研、教学、旅游等提供了合理的用地。
4.1.4 规划区
规划区是指包括长白山自然保护区以及周边的八个林业局范围,是根据省政府批准的长白山管委会管辖范围而新增加的部分,其面积为13478.78平方公里。区内各种地类、林分类型、珍稀资源及物种均有分布,21处珍稀资源保护小区有19处在该区内。
4.2 总体布局
4.2.1 重点保护区域
核心区是保护区的核心和重点保护区域,除保护管理部门依法进行巡护、定位观测研究和定期资源调查外,禁止其它人为活动,使其自然发展,作为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的原始对照地。如因特殊需要,必须在核心区内进行其它活动时,须经保护区管理局同意,省林业主管部门审核,报国务院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缓冲区是核心区的缓冲地带,禁止在缓冲区内开展旅游和生产经营活动。因教学科研目的,需要进入缓冲区从事非破坏性的研究、教学实习和采集标本的,应事先向保护区管理局提出申请和计划,经批准后方可进行。从事上述科研教学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将其活动成果的副本交保护区管理局备案。
4.2.2 实验区域
实验区是自然保护区内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实习和进行绿色教育、科普教育、生态旅游基地。经有关部门批准,在实验区内,可以从事下列活动:
◆ 科学考察、教学实习、采集标本以及设立定位观测点、实验地等;
◆ 繁殖、培育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探索和研究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增殖和合理开发利用的途径;
◆ 开展森林系统的结构、演替规律的研究,探索提高森林生产力的途径;
◆ 开展科普性参观、旅游、夏令营等活动,对游人进行保护自然、保护环境、热爱祖国的绿色教育。
4.2.3 开发管理区域
保护开发区除可从事和进行经营区域的活动外,还可在有关村镇有计划地建设特色旅游服务基地和旅游经济区,作为长白山特色旅游集散地;还可利用现有旅游资源,以长白山旅游线路为轴线,开发与旅游和经济发展相关的特色项目;还可利用当地自然资源优势,开展资源可持续利用项目建设活动,以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5 重点建设工程
5.1 保护管理工程
主要包括:野生动物保护工程、植物种质资源保护工程、植被保护与恢复工程、森林防火工程、自然景观恢复工程、湿地保护带保护工程、珍稀资源保护地(21处保护地)建设工程和旅游服务基地生态环境保护工程。
5.2 科研与监测工程
主要包括:科研与监测系统建设工程、科研与监测项目工程。
5.3 绿色教育工程
 主要包括:宣传教育设施建设工程、绿色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工程。
5.4 基础设施建设
主要包括:局(站)址建设工程、巡护道路维护工程、交通通讯设备购置、电力电讯设施建设工程、给、排水设施建设工程。
5.5生态旅游工程 
主要包括:山门建设工程、游人通行设施建设工程。
5.6 可持续利用工程
主要包括:绿色种植业工程、动物养殖工程、绿色生产加工工程。